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思政元素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美娜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明德学校)


【正文】历史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已成为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践路径、教学案例及挑战对策等方面,系统探讨思政元素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为历史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促进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思政元素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的融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必要性。从学科属性来看,历史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评价必然涉及价值判断和思想引导。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仅是客观事实的集合,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历史教学通过呈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五百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两百年的民族复兴历程以及百年来党的奋斗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历史自信中坚定对今天和未来的信念。
  从政策导向看,新时代教育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各学科协同推进思政教育。历史学科因其独特的内容优势,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陕西省大荔县洛滨初级中学张娜老师所言:“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无论什么性质的课程,无论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发展需求角度,当代初中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亟需通过历史学习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认同,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正确认知。研究表明,通过历史细节讲述,如从精忠报国到长征中的红军故事,再到脱贫攻坚中的人物事迹,学生能够从历史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中体会震撼人心的力量,感知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这种情感共鸣式的学习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深入学生心灵。
  教学实践也证明,历史与思政的融合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某市一项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显示,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学生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这种双重效益正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二、思政元素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路径
  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系统化的实践路径,教师可从教学设计、内容选择、方法创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融合框架。
  1.教学设计层面应突出思政目标导向。历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设计思路,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备课时,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每节课的思政教育点。例如,在《商鞅变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更应引导学生理解法治对于国家运行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从而理解商鞅变法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这种教学设计将历史知识与现实意义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目标。
  2.教学内容选择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教师可通过中外对比和古今贯通的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在九年级《工业革命》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此局面的原因,进而将清朝与同时期的英国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英国在制度上的领先。这种对比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如今的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积极承担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在《民族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历史角度介绍中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再引申到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帮助学生树立各民族统一、团结的观念。
  3.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应采用多样化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通过真实情境设置大任务,如举办运动会,围绕明“责”与析“责”、权衡与选“责”、调整与担“责”、学习与践“责”等环节展开教学,能够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明确责任担当,获得情感升华。角色扮演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时,让学生分别扮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角色进行对话和讨论,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国际视野。此外,辩论式教学如设定“开辟新航线利大于弊”和“开辟新航线弊大于利”等争议性主题,组织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进行课堂辩论,也能在思辨中渗透思政教育。
  4.教学资源整合能够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现代技术,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如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如青少年腰鼓队表演,推动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教学,并推进“史记文化”进校园。现代技术的运用也不容忽视,组织师生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图文报道、短视频等形式全景呈现活动亮点,构建“沉浸式体验+新媒体传播”的立体化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