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祝群群
【机构】 (安徽省太和县第十一小学)
【正文】摘 要: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与个体终身学习的核心力量。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实际,从多方面入手探讨核心素养基础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就小学语文教育范畴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个维度。这些素养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零散化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的缺陷,很难全面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性发展。为此,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并对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各环节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新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创新精神新时期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融入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可以凭借教材内容挖掘其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精髓,革命文化精神和世界多元文化特色要素。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规划文化主题探究活动,启发学生独立收集相关素材,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提升文化归属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以教学《清平乐·村居》中一首古诗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材料来探讨词牌名来源和宋代社会风貌特征。上课时,老师可以播放古风情调浓郁的乐曲,制造优雅的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到诗词勾画的意境中去。然后,老师对诗词进行一字不差地解剖,让学生体会词句中所蕴含的深意。在领悟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同学们闭目遐思词中描写的田园生活图景:简陋茅舍边,清澈溪水淙淙,溪边绿草如茵。年老的老夫妇以吴侬软语互娱,大儿子在溪东豆田汗流浃背,二儿子坐在家门口编鸡笼,小儿子伏在溪旁剥莲蓬。通过这次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古代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深深向往。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同学们各自扮演词中人物角色并模仿其神态、言辞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认识和感受。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对现代乡村生活和古代乡村生活做一个比较分析,让他们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从而唤起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喜爱之情和信心。
二、强化语言实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训练
语言作为语文学习中的基石,加强语言实践是促进学生语言应用技能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积极设计多元化语言练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练习语言运用。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情境模拟对话和创作故事的方式来完成,使学生能够在实操过程中磨炼语言表达能力。
就“观察”这一习作单元而言,教师首先可以选择一篇和观察密切相关的文章,如《搭船的鸟》等,引导学生探索作者是怎样借助细致的观察来刻画翠鸟的容貌和行为的。在分析时,教师可促使学生拣选出文中刻画翠鸟的关键语句,诸如“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精确与生动。然后,老师布置了观察作业,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动植物,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次序、有重点地记录下来。观察完毕,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观察所得。讨论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互相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帮助学生改进观察记录。在收尾阶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作文。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文里学到的各种表达和修辞技巧,例如比喻和拟人化等,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趣。这种语言实践活动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思维情境,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其关键的。教师在思维训练中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巧妙地建构情境,督促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文本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并熔铸成一个具有启迪性和激发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减轻学生理解的负担、开阔思维视野。通过这些措施,督促学生积极揣摩,解剖情境,循序渐进地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老师可以先出示一段孩童们在院子里嬉闹的录像,制造出欢快的气氛,随后话锋一转,描述一个孩子不慎跌入水缸的危急场景,很快就把同学们带入了紧张状态中。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假定你在那情景下会怎么处理呢?”学生们纷纷提供建议和方案,其中一些人建议寻求成年人的帮助,而另一些人则建议使用绳子来拉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司马光的举动,让学生深思:“司马光为什么选砸缸而不是别的办法呢?”鼓励同学们分组讨论、解剖司马光思维路径。同学们在议论中渐渐体会到司马光打破常规的思路,用石头砸碎水缸使水流出,以此来解救伙伴。老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当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困境,该怎样借用司马光的思路去处理。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让同学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既能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锻炼逻辑思维及创新能力,并学会面对问题打破常规寻求有效解决方法。
四、激发审美潜能,推动审美创造活动实施
小学生审美潜力迫切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词句和精妙描绘进行深度品析,挖掘文中蕴含的审美要素如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崇高的人物品格。同时,启发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把文字幻化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培养审美感知力。另外,还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和创造性写作,使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审美创造力。
以《观潮》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吟诵文本,带领他们一边吟诵一边在脑海中勾画出钱塘江浪潮的壮美场面,领略作者笔下自然景致的鲜活描写。然后,老师出示钱塘江大潮高清图片、视频资料等,使同学们直观地欣赏到大潮波澜壮阔之势,并进一步启发同学们审美感受。接着,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化身小诗人用你的画笔勾勒出内心钱塘江大潮的面貌。”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学生写道:“浪潮如万马奔腾,怒吼着冲向岸边,溅起千层雪浪”有的学生则写道:“大潮似银色巨龙,在江面上蜿蜒游动,气势恢宏。”此后,老师们组织同学们分组交流与分享、互相欣赏对方作品、选出有创意、有美感的诗篇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受,想象和创造,充分显示出审美创造的潜能,实现由对课文审美感知到自我审美创造的飞跃,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既着眼于学生应试内容核心重点,又意在带领学生欣赏各个时期人物传奇、感受不同区域风土文化、感悟日常生活为人之道和处世哲学,也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深刻洞悉学生的特征,开展个性化教学来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要加强语言艺术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且要注意采用最前沿的教学手段来给学生创设积极的交流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想象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几个维度,综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1):58-60.
[2]沈梅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路径[J].家长,2024,(36):115-117.
[3]郑莉.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21):111-114.DOI:10.16681/j.cnki.wcqe.20242102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就小学语文教育范畴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个维度。这些素养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零散化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的缺陷,很难全面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性发展。为此,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并对核心素养理念在教学各环节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新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创新精神新时期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融入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可以凭借教材内容挖掘其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精髓,革命文化精神和世界多元文化特色要素。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规划文化主题探究活动,启发学生独立收集相关素材,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提升文化归属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以教学《清平乐·村居》中一首古诗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材料来探讨词牌名来源和宋代社会风貌特征。上课时,老师可以播放古风情调浓郁的乐曲,制造优雅的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到诗词勾画的意境中去。然后,老师对诗词进行一字不差地解剖,让学生体会词句中所蕴含的深意。在领悟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同学们闭目遐思词中描写的田园生活图景:简陋茅舍边,清澈溪水淙淙,溪边绿草如茵。年老的老夫妇以吴侬软语互娱,大儿子在溪东豆田汗流浃背,二儿子坐在家门口编鸡笼,小儿子伏在溪旁剥莲蓬。通过这次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古代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深深向往。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同学们各自扮演词中人物角色并模仿其神态、言辞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认识和感受。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对现代乡村生活和古代乡村生活做一个比较分析,让他们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从而唤起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喜爱之情和信心。
二、强化语言实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训练
语言作为语文学习中的基石,加强语言实践是促进学生语言应用技能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积极设计多元化语言练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练习语言运用。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情境模拟对话和创作故事的方式来完成,使学生能够在实操过程中磨炼语言表达能力。
就“观察”这一习作单元而言,教师首先可以选择一篇和观察密切相关的文章,如《搭船的鸟》等,引导学生探索作者是怎样借助细致的观察来刻画翠鸟的容貌和行为的。在分析时,教师可促使学生拣选出文中刻画翠鸟的关键语句,诸如“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精确与生动。然后,老师布置了观察作业,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动植物,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次序、有重点地记录下来。观察完毕,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观察所得。讨论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互相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帮助学生改进观察记录。在收尾阶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作文。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文里学到的各种表达和修辞技巧,例如比喻和拟人化等,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趣。这种语言实践活动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思维情境,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其关键的。教师在思维训练中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巧妙地建构情境,督促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文本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并熔铸成一个具有启迪性和激发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减轻学生理解的负担、开阔思维视野。通过这些措施,督促学生积极揣摩,解剖情境,循序渐进地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老师可以先出示一段孩童们在院子里嬉闹的录像,制造出欢快的气氛,随后话锋一转,描述一个孩子不慎跌入水缸的危急场景,很快就把同学们带入了紧张状态中。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假定你在那情景下会怎么处理呢?”学生们纷纷提供建议和方案,其中一些人建议寻求成年人的帮助,而另一些人则建议使用绳子来拉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司马光的举动,让学生深思:“司马光为什么选砸缸而不是别的办法呢?”鼓励同学们分组讨论、解剖司马光思维路径。同学们在议论中渐渐体会到司马光打破常规的思路,用石头砸碎水缸使水流出,以此来解救伙伴。老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当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困境,该怎样借用司马光的思路去处理。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让同学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既能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锻炼逻辑思维及创新能力,并学会面对问题打破常规寻求有效解决方法。
四、激发审美潜能,推动审美创造活动实施
小学生审美潜力迫切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启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词句和精妙描绘进行深度品析,挖掘文中蕴含的审美要素如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崇高的人物品格。同时,启发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把文字幻化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培养审美感知力。另外,还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和创造性写作,使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审美创造力。
以《观潮》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吟诵文本,带领他们一边吟诵一边在脑海中勾画出钱塘江浪潮的壮美场面,领略作者笔下自然景致的鲜活描写。然后,老师出示钱塘江大潮高清图片、视频资料等,使同学们直观地欣赏到大潮波澜壮阔之势,并进一步启发同学们审美感受。接着,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化身小诗人用你的画笔勾勒出内心钱塘江大潮的面貌。”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学生写道:“浪潮如万马奔腾,怒吼着冲向岸边,溅起千层雪浪”有的学生则写道:“大潮似银色巨龙,在江面上蜿蜒游动,气势恢宏。”此后,老师们组织同学们分组交流与分享、互相欣赏对方作品、选出有创意、有美感的诗篇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受,想象和创造,充分显示出审美创造的潜能,实现由对课文审美感知到自我审美创造的飞跃,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既着眼于学生应试内容核心重点,又意在带领学生欣赏各个时期人物传奇、感受不同区域风土文化、感悟日常生活为人之道和处世哲学,也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深刻洞悉学生的特征,开展个性化教学来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要加强语言艺术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且要注意采用最前沿的教学手段来给学生创设积极的交流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想象力、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几个维度,综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1):58-60.
[2]沈梅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路径[J].家长,2024,(36):115-117.
[3]郑莉.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21):111-114.DOI:10.16681/j.cnki.wcqe.2024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