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明晰学段目标,构筑朗读策略
【作者】 刘微微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特殊教育学校)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朗读指导”教学述评
古人云:“声之至清者,读书声为最。”《语文课程标准》将“语言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与鉴赏的具体要求层面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贯穿在语文各个学段。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朗读基础好、能力强的大多数孩子,他的语文阅读和作文水平肯定很高,其他学科也会学得不错。
一、梳理学段目标
朗读属于“阅读”的目标和内容范畴,是有层阶的。从不同学段的纵向延伸看,由“学习朗读”到“朗读”再到“能朗读”,我们看到了朗读作为能力的渐次更新;从每个学段的横向延伸看,由“正确朗读”到“流利朗读”再到“有感情地朗读”,我们也看到了朗读作为技巧品质的不断提升。
二、构筑朗读策略
(一)示范是朗读教学的根本策略
我们不能用琐碎的朗读分析教学生朗读,而是用优质的范读,给学生呈现完整的作品,给他们带去听的感受。会听的学生慢慢就会读,学生会在听到的感动中自主地回忆、模仿、琢磨,继而自然地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如朗读《童年的水墨画》,可以设计这样的朗读要求:
1.停顿
朗读儿歌和朗读课文有所不同,儿歌的停顿是有讲究的:“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2.读出音韵美
如“江上”押a韵,“林中”押ang韵,要表达出欢快,高昂的情绪。“溪边”押ing韵,其实它开口度没有那么大,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些,同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一身清清爽爽”“一朵朵山花”“一串串雨珠”“一个个斗笠”词语的工整也富有韵律之美,要读出清爽之感。
3.读好关键词
如“扑通一声,人影碎了,蹦跳着”等词语,文本所展现的画面是当鱼钓上来时,小溪里呈现的倒影,这里面趣味十足,画面感极强,我们在指导学生时,要读得活泼欢快一些,体现学生们快乐的心情。
(二)情感是朗读教学的核心灵魂
在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时,指导小公鸡掉进水里喊救命,小鸭子听到声音后,拼命游向小公鸡,救起它我就设置这样的场景;如果你就是小鸭子,当你最好的朋友危在旦夕,喊救命,你什么心情,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因为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将小鸭子的着急用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情感是朗读的核心灵魂,只有将情感融进声音中,声音才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三)文体是朗读教学的内在尺度
文章的文体直接影响着朗读的基本模式和整体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握不同文体的朗读基调和策略。
叙事类要情感中赋予变化;写景类要感情饱满;说明文要平和。但同一中文体也要有所区别。
比如我在指导散文诗《绿》和《延安,我要把你追寻》,虽然都是散文,感情都应该比较充沛,直抒胸臆的。但又有本质不同。《绿》是欣喜、欢快;《延安,我要把你追寻》是寻找、赞叹,所有感情也较为更强烈。
(四)朗读方法灵活多样,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朗读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形式:
1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要求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当然这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比较适合。
2.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小说和童话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比较合适。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桥》这篇课文时,在进行完课文段落的讲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之后,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分组合作练习,然后请愿意朗读的小组学生来自由选择朗读老汉、儿子和其他人的语言,我至今印象特别深刻,孩子们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文章最后老汉和儿子在生死之间抉择时的对话,同学们都被深深震撼了,从孩子们悲痛和凝重的表情中就能看出来,其他孩子在这时都融入到了角色扮演中,最后的朗读在全班以小组分角色都参与的形式中完成,课堂效果特别好。
3.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孩子们的心情也会变得放松、愉快,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提高,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进行配乐朗读时,作为教师要把握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另外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喧宾夺主,产生负面影响。
4.背诵小技巧我一般采用让学生大声朗读和记关键词的方法,这是我在自己上学至今需要背诵时运用的方法,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大家可以试试。
其实这种方法尤其适合文言文和古诗的朗读,学生不仅在大声朗读中体会这两种文体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更是在抓住关键词中理解和掌握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进而会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和古诗的含义,其实这种方法是起到了一法多得的妙处。
当然,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诵读感情,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开火车读、男女生互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我在课堂上比较喜欢多种方法结合着使用,比如我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在指导朗读“海水”这一环节时是这样做的: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海风轻轻吹,海浪轻轻摇,美丽的海水来了,这时音乐响起,让一名同学朗读后,接着继续说,海风继续吹,海浪越来越近,冰凉的海水掠过脚面,请一名同学继续读,然后让同学们睁开眼睛,点评,谈感受,比赛朗读,男女生互读等等,可以说,孩子们真的把海水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针对这一环节总结一句话就是教师要熟悉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基调,精心设计本节课、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不同形式的读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朗读的美妙,进而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语文。
(五)巧用绿色评点,使语文课春意盎然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我讲《富饶的西沙群岛》,指导“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时,我问一个学生,你知道“蠕动”的意思吗?他很坦诚地说不知道,我就又对着全班问,谁能做一个这样的动作,此时另外同学说他能,并且做的特别形象。这时我又回过来问这个说不知道的同学,你现在知道了吗?他说知道了,就是慢慢的挪动。随后适时让这两个同学朗读这一句。还有个小男孩在朗读“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时就读不出来“威武”的感觉,这时另一个小男孩就特别着急,说老师我能表演读,我就让他们俩一起到前面,一个表演,一个学,两只威武的大龙虾就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了,不仅读得好,表演也特别到位。全班同学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就把描写海参和大龙虾的句子读得声情并茂,并且相互评价也特别到位。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能很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交往的能力,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促进学生从课堂、学校开始与同学学会交往,进而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准备。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以上基础上更应该重视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正确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能和技巧后,我们就应该放手,发展他们的个性化朗读,这样才是张扬学生个性,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让学生神采飞扬。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口而诵,心而为,朝于斯,夕于斯。”情感的承载与表达其实是文字的背后,而表达情感、传递爱最直接、最美的方式就是朗读。在语文课堂上,一切朗读教学都是立足于孩子,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因孩子而生的,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激发所有孩子对文本的不同解读,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回归文本,注重诵读,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