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通过跨学科教学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作者】 李瑞云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历史学科不仅要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史实,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二零一九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继续深入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从知识学习走向创新创意学习,让学生获得深刻理解和真实体验,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板块。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的原因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同时符合当下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以往历史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知识点),使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走进社会生活并探究社会生活。
因为是历史学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偏离历史学科这个基点,在此基础上使历史学科与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物理等学科进行有效融合。有效的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综合能力。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时期”,那么,如何通过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平稳渡过“特殊期”,并落实历史课程目标?我们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否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任务?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要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学科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当前关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研究较多,理论知识过于深奥,让一线教师理解起来起来较难,在课堂实践操作上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何实践呢,我尝试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和道德与法治结合、历与语文学相结合、历史与地理结合等与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生活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当然,学科融合不能生硬,要自然融合,不能留下明显的痕迹。
下面就以多年来课堂教学中的实例为证进行阐述,希望对一线历史教师有些许的帮助。
1、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史结合。我们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常说,“政史不分家”。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政治(道德与法治)中有历史,历史离不开政治(道德与法治)。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讲授某一知识板块时,政治(道德与法治)老师会半开玩笑的说,这个知识点你要详细讲,我讲课的时候就不费力气了。虽说是玩笑话,但是确实看出历史中有政治,政治离不开历史。历史书中涉及的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实际就是政治史。
我们还常说“以史为鉴”,就是从正面积极的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在治理国家层面,就是一定阶级的统治者依据以往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历史的解释,贯彻自己的意志。在自我修养层面,就是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进行八年级历史专题复习过程中,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再到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再到三年解放战争,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三大改造”再到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的同时,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的情怀。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先,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而学习隋朝的历史和唐朝的历史进行对比,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2、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历史学科是有着很强文学底蕴。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历史,除了大量文物的考证,大多数都归功于文学家和史学家笔下的描述。因此,学生通过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能深切感受时代背景下的人物、事件。在讲授历史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一课时,其中的上甘岭战役给同学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而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通过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讲授南宋岳飞抗金的史实时,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满江红》和春节期间热播的影视作品《满江红》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同时感受岳飞渴望国家统一,对朝廷的忠心,表现了岳飞爱国主义情怀和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也同样激励着中华儿女抗击外来侵略决心。
3、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刚刚说过“政史不分家”,那么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史地是一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借助直观教具地图讲解历史史实。例如,在讲授洋务运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近代企业分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内地较少的原因所在,其中之一就是东南沿海较早的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联系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通过“史地”结合,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历史知识。在学习工业革命这一知识时,学生了解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同时,工业革命也给世界带来了人类未曾预知到的负面影响,人类开始关注自然界发生的巨大变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频繁出现。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成为人类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以此引导学生与爱护生存环境,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
学习《探寻新航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四位(达.伽马、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图,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对航海家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4、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很多教师认为,文科只能和文科融合,在一线从教多年,我也坚持这样的观点。但是有这样一个课例,改变了想法,仍是工业革命一课,在授课时,该教师对蒸汽机的讲解过程中,制作了蒸汽机工作的原理动图,九年级的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已经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在老师展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动图时,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对蒸汽机的出现极大的提高生产力有了充分的理解,同时瓦特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动手创新的精神激励了每一个学生。
5、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历史学科除了与上述几个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实现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和经济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融合教学,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在进行九年级中考经济史专题复习时,纵观人类社会的
每一次改革,从商鞅变法到如今的改革开放、从日本的两次重要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我们能看出,改革不仅要适应国情,也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之,从苏联模式的最初形成到苏联解体,我们也看出,苏联模式没有适应变化的苏联国情,最终导致“苏联巨人”的轰然倒下。通过历史学科与经济的融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文化这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对宋元时期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设计一个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小活动(创作宣传标语,宋词新唱设计思维导图,创作一副对联或一首诗等均可)。此时的学生用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理解的方式,或用民族舞蹈、或绘画作品,或乐器演奏、甚至有学生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达对宋代诗词的阐释。此时的历史课堂宛如一场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通过历史学科与艺术的结合,真正做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创作能力。
在讲授《抗美援朝》一课时,通过播放电影《长津湖》片段,为学生创设情景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历史学科与艺术完美的结合。
二、通过跨学科教学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以上教学实践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另
一项重要功能——即育人功能,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跨学科教学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这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聚焦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即实践性原则。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青春期是人生“第二次断
乳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情绪波动大,很容易走极端,因为他们的认知还不全面,因此他们对事物看法比较片面,思想上容易产生偏激。那么,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疏导。
在讲到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时,通常会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匡衡凿壁偷光、司马迁著书《史记》等等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时,会鼓励那些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的同学,古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或遭受如此大的挫折,尚能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呢?
为树立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我借用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促进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
在教学一线从教二十几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实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已经进行了跨学科的教学,只是没有形成理论进行探究,今天我把课堂中常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供大家借鉴,希望对一线教师有些许的启发。
我们历史教师常常自嘲是全学科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过以上探究,也要求学科教师尽量多的涉猎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历史学科的最高目标。
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的优势,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二零一九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继续深入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从知识学习走向创新创意学习,让学生获得深刻理解和真实体验,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板块。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的原因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同时符合当下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以往历史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知识点),使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走进社会生活并探究社会生活。
因为是历史学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偏离历史学科这个基点,在此基础上使历史学科与地理、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物理等学科进行有效融合。有效的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综合能力。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时期”,那么,如何通过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平稳渡过“特殊期”,并落实历史课程目标?我们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否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任务?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要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学科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当前关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研究较多,理论知识过于深奥,让一线教师理解起来起来较难,在课堂实践操作上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如何实践呢,我尝试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和道德与法治结合、历与语文学相结合、历史与地理结合等与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生活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当然,学科融合不能生硬,要自然融合,不能留下明显的痕迹。
下面就以多年来课堂教学中的实例为证进行阐述,希望对一线历史教师有些许的帮助。
1、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史结合。我们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常说,“政史不分家”。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政治(道德与法治)中有历史,历史离不开政治(道德与法治)。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讲授某一知识板块时,政治(道德与法治)老师会半开玩笑的说,这个知识点你要详细讲,我讲课的时候就不费力气了。虽说是玩笑话,但是确实看出历史中有政治,政治离不开历史。历史书中涉及的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实际就是政治史。
我们还常说“以史为鉴”,就是从正面积极的告诫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在治理国家层面,就是一定阶级的统治者依据以往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历史的解释,贯彻自己的意志。在自我修养层面,就是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进行八年级历史专题复习过程中,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再到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再到三年解放战争,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三大改造”再到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的同时,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的情怀。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先,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而学习隋朝的历史和唐朝的历史进行对比,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2、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历史学科是有着很强文学底蕴。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历史,除了大量文物的考证,大多数都归功于文学家和史学家笔下的描述。因此,学生通过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能深切感受时代背景下的人物、事件。在讲授历史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一课时,其中的上甘岭战役给同学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而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通过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讲授南宋岳飞抗金的史实时,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满江红》和春节期间热播的影视作品《满江红》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同时感受岳飞渴望国家统一,对朝廷的忠心,表现了岳飞爱国主义情怀和乐观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也同样激励着中华儿女抗击外来侵略决心。
3、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刚刚说过“政史不分家”,那么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史地是一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借助直观教具地图讲解历史史实。例如,在讲授洋务运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近代企业分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内地较少的原因所在,其中之一就是东南沿海较早的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联系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通过“史地”结合,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历史知识。在学习工业革命这一知识时,学生了解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同时,工业革命也给世界带来了人类未曾预知到的负面影响,人类开始关注自然界发生的巨大变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频繁出现。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成为人类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以此引导学生与爱护生存环境,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
学习《探寻新航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四位(达.伽马、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图,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对航海家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4、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很多教师认为,文科只能和文科融合,在一线从教多年,我也坚持这样的观点。但是有这样一个课例,改变了想法,仍是工业革命一课,在授课时,该教师对蒸汽机的讲解过程中,制作了蒸汽机工作的原理动图,九年级的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已经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在老师展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动图时,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对蒸汽机的出现极大的提高生产力有了充分的理解,同时瓦特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动手创新的精神激励了每一个学生。
5、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历史学科除了与上述几个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实现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和经济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融合教学,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在进行九年级中考经济史专题复习时,纵观人类社会的
每一次改革,从商鞅变法到如今的改革开放、从日本的两次重要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我们能看出,改革不仅要适应国情,也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之,从苏联模式的最初形成到苏联解体,我们也看出,苏联模式没有适应变化的苏联国情,最终导致“苏联巨人”的轰然倒下。通过历史学科与经济的融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文化这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对宋元时期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设计一个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小活动(创作宣传标语,宋词新唱设计思维导图,创作一副对联或一首诗等均可)。此时的学生用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理解的方式,或用民族舞蹈、或绘画作品,或乐器演奏、甚至有学生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达对宋代诗词的阐释。此时的历史课堂宛如一场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通过历史学科与艺术的结合,真正做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创作能力。
在讲授《抗美援朝》一课时,通过播放电影《长津湖》片段,为学生创设情景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历史学科与艺术完美的结合。
二、通过跨学科教学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以上教学实践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另
一项重要功能——即育人功能,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跨学科教学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这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聚焦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即实践性原则。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青春期是人生“第二次断
乳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情绪波动大,很容易走极端,因为他们的认知还不全面,因此他们对事物看法比较片面,思想上容易产生偏激。那么,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疏导。
在讲到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时,通常会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匡衡凿壁偷光、司马迁著书《史记》等等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时,会鼓励那些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的同学,古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或遭受如此大的挫折,尚能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呢?
为树立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我借用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促进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
在教学一线从教二十几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实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已经进行了跨学科的教学,只是没有形成理论进行探究,今天我把课堂中常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供大家借鉴,希望对一线教师有些许的启发。
我们历史教师常常自嘲是全学科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过以上探究,也要求学科教师尽量多的涉猎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历史学科的最高目标。
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的优势,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