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杨燕君

【机构】 (义乌市西江小学)


【正文】  摘 要: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是人成长成才的人生必修课。劳动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课程,新课标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要把实施工作做实、做深、做精、做细,通过主题课程和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元的形式提升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其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劳动教育要真正落实到实践锻炼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提升其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劳动主题课程是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是培植学生劳动创新精神的丰厚土壤。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学校要组织教师积极研讨、设计和加工劳动教育主题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重要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一方面,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双剑合璧,另一方面,要抓好体力劳动、防止出现以“智育”代替体力劳动的现象,让小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养成愿意出力流汗的习惯,敢于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实践和常态化劳动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渗透融合多元内容,拓宽教育阵地
  教师要积极推进劳动主题课程和各个学科的有机融合,注重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劳动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有效串联,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教师要善于将一些理论性的劳动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索中收获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与生活的美好。
  (一)依托环境布置,树立“愿劳”意识
  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环境布置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的劳动主题课程、教育理念,通过教师布置、文化长廊布置的形式无声地传递劳动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实现劳动教育的“细雨无痕”。
  例如,教师在优化教室布置中,要采用小组合作承包的形式,师生合力完成教室各个板块的优化布置,通过出一期与劳动主题相关的黑板报或通过精心搜集中国传统劳动故事和关于劳动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教室文化墙上,抑或通过在班级照片墙中展示学生流汗劳动的照片,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劳动创造美好的种子;教师也可以在教室的一隅开辟种植角,引导学生在养护绿植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丰富情感体验。
  在学校的文化长廊布置中,学校可以开展“劳动格言”个性征集、“劳动故事”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格言的创作中厚植劳动观念,在劳动故事的推荐展示中提升学生对劳动实践的特殊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二)立足课堂引领,涵养劳动品格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课本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在小学生的课文和课外阅读资源中有着很多劳动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文本素材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在数学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种植园地,引导学生学会丈量种植园地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大概估算出班级种植园地的面积,在实践测量中提升数学能力;在科学课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通过在学校的种植园地模拟进行水稻种植试验等实践方式,充分实现从知识到实践、从课程到活动、从课本到生活的有效延伸,促使学生在劳动中收获科学知识,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二、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培养劳动品质
  为了使小学劳动主题课程取得育人实效,教师要更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劳动情境、亲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内涵。
  小学劳动主题课程应合理科学、系统开放地实施,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收获技能,在“流汗和动脑”的过程中收获劳动的非凡乐趣。
  三、创建多元劳动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小学劳动教育主题课程的评价上,教师可以采用教师、学生、家长多个主体,通过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效结合,从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创新精神、劳动规划能力和劳动价值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地创新优化评价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评价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既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积极肯定,也是教师进行劳动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对学生“21天家政劳动打卡”实践活动进行评估时,可以采用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过后的认真反思和家长一旁的指导进行有效评估,然后到班级兑换“劳动奖章”。
  在学校开展的“春华秋实”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百果园采摘节”活动,让学生在采摘蔬菜后进行“蔬菜义卖”活动,所得的款项用来资助学校的贫困儿童,充分使学生在收获劳动果实的过程中学会给予和馈赠,促进提升他们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在“管理一平方米”的日常劳动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量化考评的形式,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培养学生勤劳打扫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通过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予以公示,组织学生们展示劳动日记、反思自己的劳动学习情况,对现阶段的劳动成果进行一次集体验收和总结,民主评选出“劳动小能手”“劳动小专家”“劳动规划师”等榜样学生,切实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了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促使劳动教育全面落地生根。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主题课程深入拓宽育人渠道,使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初步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获得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教师应该牢牢以劳动主题课程为抓手,以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同时也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让学生们都能成为“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娄贝贝.家校协同:班主任推进劳动教育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21)
  [2]许沐阳,周爱华.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建设“五育融合”的生态校园[J].安徽教育科研,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