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析“比较阅读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王江涛
【机构】 (河北省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正文】摘 要:比较阅读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更是一种高效阅读方法,可用于探析文本个性,对比文本共性。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阅读法,有利于发散学生阅读思维,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文章指出教师可通过精选比较资源、打造生本课堂、巧用比较技巧等策略,将比较阅读法高效运用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并给出具体操作示例,期望为一线教师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学生能进行比较阅读,辨识、筛选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并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中职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实际,结合比较阅读法的应用要点组织教学内容,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确保学生能在综合对比的过程中掌握文本内涵,提高认知水平。
一、精选比较资源,拓宽学习视野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增强阅读兴趣,提高文学涵养,感受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法时,不应拘泥于语文教材,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收集、整理教材内外富有价值的阅读文本,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为学生对比不同题材文本特征,对比相同题材不同文本的主旨思想等,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
以《荷花淀》教学为例,此课文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白洋淀一隅,通过描写农村妇女编席、缝衣、与丈夫话别、送衣、逃脱追捕等事件,表现了农村妇女温柔多情、坚贞勇敢的性格与精神。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资料,体会《荷花淀》一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教师可整理教材内外的文本,丰富比较阅读资源。如教材中《沁园春·长沙》《风景谈》《江姐(节选)》等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荷花淀》相同,均表现了人们勇于斗争、渴望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教师可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作为比较阅读资源。
二、打造生本课堂,提供比较平台
比较阅读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受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因素影响。若教师仅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手段说明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结论,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继而出现“教”“学”分离的问题,影响比较阅读效果。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分析、比较阅读的学习平台,是高效应用比较阅读法的重点。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比较阅读空间,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分享成果的过程中感受比较阅读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学习习惯。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此课文是朱自清所作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通过描写荷塘、月色、蝉声、蛙声等营造了清丽典雅、清新隽永的独特氛围,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为使学生在对比阅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的过程中感悟朱自清所著的散文特征,教师可提出问题,驱动学生合作讨论,如《荷塘月色》可与哪些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你发现了什么?如此,教师先说明文章大致信息,再提出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分析,让学生提出“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比较同时期写荷花、夜色的文章”等思路,并驱动其自主落实,赋予学生更多比较阅读的学习权利,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为其赏析《荷塘月色》之景美、情美奠定基础。
三、巧用比较技巧,促进比较鉴别
教师组织学生应用比较技巧对比阅读不同文本,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文本间的异同点,快速领悟文本内涵。常用的比较技巧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删除对照”“图表比较”等。中职语文教师在应用比较阅读法时,可为学生讲解相关比较技巧,并组织相应的专项训练活动,指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更多比较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1.“同中求异”,探析文本个性
“同中求异”是指对同一文本或相同题材、具有相似关系的文本材料不同之处进行对比,用于分析文本个性。运用“同中求异”,重点在于做好“同”与“异”的定位。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同”可以定义为同一作者、同一历史背景、同一题材、同一意象等,“异”可以定义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创作内容、不同的思想感情等。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比王熙凤出场时众人的神态,如“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与“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等,帮助学生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王熙凤张扬、泼辣的性格,林黛玉谨慎的性格等。如此,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单篇文章的过程中对比不同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文本细节,从而深入掌握文本内容。
2.“删除对照”,提高理解水平
“删除对照”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删除原文部分文本,将精简后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被删除内容在原文中起到的表达作用。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探究单一文本的创作特征、思想感情等。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对话讨论,鼓励学生说出对阅读文本的看法。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教师可与学生交流对话,鼓励其根据自己的想法删除原文部分段落、语句。如有的学生提出第三自然段没有阅读价值,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删除“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做奖赏。”一段内容,要求学生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删减片段的重要性:删减片段有助于表达《拿来主义》的主题思想。如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删除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真正理解《拿来主义》中“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3.“图表比较”,提高分析效果
“图表比较”指的是应用图形、表格工具直接展现不同文本的相同、相异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文本对比分析效果。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图表框架,同时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填写图表,实现对不同文本的深度探究。以《短歌行》与《春江花月夜》比较阅读为例,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框架,要求学生从“知人论世”“意象描写”“情感抒发”等角度对比文本异同,并填写、完成对比阅读表格。如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绘制图表,加深学生对《短歌行》与《春江花月夜》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效果。
通过对比同一文本不同段落、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作品,学生能够明确不同文本的共性与个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巧妙运用“同中求异”“删除对照”“图表比较”等多种比较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比较阅读,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内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玉榕.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比较阅读[J].教师,2024(06):68-69.
[2]林小平.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J].现代阅读,2024(06):31-33.
[3]杨玲.基于核心素养下比较阅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3(06):85-87.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学生能进行比较阅读,辨识、筛选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并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中职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实际,结合比较阅读法的应用要点组织教学内容,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确保学生能在综合对比的过程中掌握文本内涵,提高认知水平。
一、精选比较资源,拓宽学习视野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增强阅读兴趣,提高文学涵养,感受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法时,不应拘泥于语文教材,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收集、整理教材内外富有价值的阅读文本,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为学生对比不同题材文本特征,对比相同题材不同文本的主旨思想等,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
以《荷花淀》教学为例,此课文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白洋淀一隅,通过描写农村妇女编席、缝衣、与丈夫话别、送衣、逃脱追捕等事件,表现了农村妇女温柔多情、坚贞勇敢的性格与精神。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资料,体会《荷花淀》一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教师可整理教材内外的文本,丰富比较阅读资源。如教材中《沁园春·长沙》《风景谈》《江姐(节选)》等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荷花淀》相同,均表现了人们勇于斗争、渴望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教师可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作为比较阅读资源。
二、打造生本课堂,提供比较平台
比较阅读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受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因素影响。若教师仅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手段说明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结论,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继而出现“教”“学”分离的问题,影响比较阅读效果。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分析、比较阅读的学习平台,是高效应用比较阅读法的重点。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比较阅读空间,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分享成果的过程中感受比较阅读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学习习惯。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此课文是朱自清所作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通过描写荷塘、月色、蝉声、蛙声等营造了清丽典雅、清新隽永的独特氛围,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为使学生在对比阅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的过程中感悟朱自清所著的散文特征,教师可提出问题,驱动学生合作讨论,如《荷塘月色》可与哪些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你发现了什么?如此,教师先说明文章大致信息,再提出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分析,让学生提出“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比较同时期写荷花、夜色的文章”等思路,并驱动其自主落实,赋予学生更多比较阅读的学习权利,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为其赏析《荷塘月色》之景美、情美奠定基础。
三、巧用比较技巧,促进比较鉴别
教师组织学生应用比较技巧对比阅读不同文本,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文本间的异同点,快速领悟文本内涵。常用的比较技巧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删除对照”“图表比较”等。中职语文教师在应用比较阅读法时,可为学生讲解相关比较技巧,并组织相应的专项训练活动,指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更多比较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1.“同中求异”,探析文本个性
“同中求异”是指对同一文本或相同题材、具有相似关系的文本材料不同之处进行对比,用于分析文本个性。运用“同中求异”,重点在于做好“同”与“异”的定位。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同”可以定义为同一作者、同一历史背景、同一题材、同一意象等,“异”可以定义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创作内容、不同的思想感情等。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比王熙凤出场时众人的神态,如“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与“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等,帮助学生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王熙凤张扬、泼辣的性格,林黛玉谨慎的性格等。如此,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单篇文章的过程中对比不同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文本细节,从而深入掌握文本内容。
2.“删除对照”,提高理解水平
“删除对照”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删除原文部分文本,将精简后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被删除内容在原文中起到的表达作用。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探究单一文本的创作特征、思想感情等。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对话讨论,鼓励学生说出对阅读文本的看法。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教师可与学生交流对话,鼓励其根据自己的想法删除原文部分段落、语句。如有的学生提出第三自然段没有阅读价值,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删除“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做奖赏。”一段内容,要求学生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删减片段的重要性:删减片段有助于表达《拿来主义》的主题思想。如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删除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真正理解《拿来主义》中“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3.“图表比较”,提高分析效果
“图表比较”指的是应用图形、表格工具直接展现不同文本的相同、相异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文本对比分析效果。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图表框架,同时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填写图表,实现对不同文本的深度探究。以《短歌行》与《春江花月夜》比较阅读为例,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框架,要求学生从“知人论世”“意象描写”“情感抒发”等角度对比文本异同,并填写、完成对比阅读表格。如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绘制图表,加深学生对《短歌行》与《春江花月夜》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效果。
通过对比同一文本不同段落、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作品,学生能够明确不同文本的共性与个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巧妙运用“同中求异”“删除对照”“图表比较”等多种比较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比较阅读,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内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玉榕.中职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的比较阅读[J].教师,2024(06):68-69.
[2]林小平.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J].现代阅读,2024(06):31-33.
[3]杨玲.基于核心素养下比较阅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3(0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