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命化教育”再理解
【作者】 汪攀攀
【机构】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屿新校区)
【正文】教育一词的界定,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教育学史上,大家对教育的解说也是众说纷纭。最近翻阅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我重新思考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师一生绕不开的课题,书中提到“生命化教育”一词让我印象深刻,解开了我心中的困惑也坚定了我自己的想法。教育是我们对学生的理解、关爱、成全、信任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的,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都是巨大的,教师应以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个学生。
一、生命化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里的慢不是指速度有多慢,而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细心,不心浮气躁。教师要用展望未来的心态去教育、看待学生。正如张文质先生说的“教育是需要持久的关注、耐心的教育,需要的是潜滋暗长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反教育”。
现在教育中新课改主张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主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参与互动。课堂上增加了各个环节和各种体验活动,这可能会相对减少学习进度,不过没有关系,生命化教育认为,这些时间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在未来的某一刻回报是丰硕的。
生命化教育中所谓的“慢”,是尊重教育发展中的规律,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尤其是需要合理对待孩子的不同缺陷和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尊重每个过程中出现过的错误,感悟不断积累而发生质变的过程,这个慢让学生在跌倒和爬起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中所犯的错误,是之后成长路上的经历,一种认知的暂缓,是一种履历性道德成长资源。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这种人生路上积累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正是需要教师发挥出慢的艺术教育的引导。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的走,慢慢的欣赏成长的快乐,让我们一起且听风吟,静待花开。
二、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课堂
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单一,成绩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唯一追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生命化课堂关注的更多元化,包容性更强,让学生的活力在课堂上充分展示。
(一)温暖的课堂
建立温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语流露出信任、期待、喜悦的情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带着最高积极性进入课堂。教师的爱是温暖课堂的保障,每个学生有差异,教师应关爱接纳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应当相互关爱、互助,让这种情感在学生之间的相处中成为习惯。
课堂应该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地方,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愉悦、肯定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受尊重和重视的,有安全感。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自知之明和自我认知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和尊重。每个学生都是需要被认可被肯定。所以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二)开放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观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宽广的视野。我们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能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封闭的,应当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出课本,鼓励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课本知识建立联系,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所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在思想上得到了成就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开放的课堂是需要教师有价值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所学的知识都得以应用,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不过,有时价值的取向也会有消极的一面,这时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价值判断,争取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关注学生心理世界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是教学中的出发点,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需要什么,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兴趣爱好、成长历程。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与学习中知识相连的东西,更好的帮助学生发展。教师需要有更高的敏锐性观察周围的人或物,不管是琐碎的打闹事件还是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只有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善于观察反思,才能读懂学生,帮助引导学生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串联合二为一。
小学生有一个比成年人更加宽广的内心世界,但他们并没有形成健全、稳定的价值观,容易被周围事物扭曲,教师需要在平常学习中细心呵护和教导。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学生生活中的导航仪,生命化教育下的责任是让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偏航。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化大多取决于平常生活中的小事,教师充分利用平日里教学时机,让学生学会表达沟通,分享自己内心世界,学会互助互爱,能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保护好学生未来生活的导航仪。
教育是平凡中创造着伟大的事业,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可能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生命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成全一个个可能健全的生命,为了让学生有更加完美的教育生活。
一、生命化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里的慢不是指速度有多慢,而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细心,不心浮气躁。教师要用展望未来的心态去教育、看待学生。正如张文质先生说的“教育是需要持久的关注、耐心的教育,需要的是潜滋暗长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反教育”。
现在教育中新课改主张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主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参与互动。课堂上增加了各个环节和各种体验活动,这可能会相对减少学习进度,不过没有关系,生命化教育认为,这些时间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在未来的某一刻回报是丰硕的。
生命化教育中所谓的“慢”,是尊重教育发展中的规律,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尤其是需要合理对待孩子的不同缺陷和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尊重每个过程中出现过的错误,感悟不断积累而发生质变的过程,这个慢让学生在跌倒和爬起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中所犯的错误,是之后成长路上的经历,一种认知的暂缓,是一种履历性道德成长资源。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这种人生路上积累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正是需要教师发挥出慢的艺术教育的引导。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的走,慢慢的欣赏成长的快乐,让我们一起且听风吟,静待花开。
二、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课堂
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单一,成绩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唯一追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生命化课堂关注的更多元化,包容性更强,让学生的活力在课堂上充分展示。
(一)温暖的课堂
建立温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语流露出信任、期待、喜悦的情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带着最高积极性进入课堂。教师的爱是温暖课堂的保障,每个学生有差异,教师应关爱接纳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应当相互关爱、互助,让这种情感在学生之间的相处中成为习惯。
课堂应该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地方,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愉悦、肯定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受尊重和重视的,有安全感。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自知之明和自我认知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和尊重。每个学生都是需要被认可被肯定。所以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二)开放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观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宽广的视野。我们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能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封闭的,应当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出课本,鼓励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课本知识建立联系,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所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在思想上得到了成就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开放的课堂是需要教师有价值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所学的知识都得以应用,能在生活中举一反三,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不过,有时价值的取向也会有消极的一面,这时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价值判断,争取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关注学生心理世界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是教学中的出发点,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需要什么,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兴趣爱好、成长历程。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与学习中知识相连的东西,更好的帮助学生发展。教师需要有更高的敏锐性观察周围的人或物,不管是琐碎的打闹事件还是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只有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善于观察反思,才能读懂学生,帮助引导学生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串联合二为一。
小学生有一个比成年人更加宽广的内心世界,但他们并没有形成健全、稳定的价值观,容易被周围事物扭曲,教师需要在平常学习中细心呵护和教导。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学生生活中的导航仪,生命化教育下的责任是让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偏航。
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化大多取决于平常生活中的小事,教师充分利用平日里教学时机,让学生学会表达沟通,分享自己内心世界,学会互助互爱,能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保护好学生未来生活的导航仪。
教育是平凡中创造着伟大的事业,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可能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生命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成全一个个可能健全的生命,为了让学生有更加完美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