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历史故事的策略探研

【作者】 席现伟

【机构】 (河北省赵县教育局教研室)


【正文】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需要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教学主旨以及紧扣课程内容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历史故事的具体策略包括导入教学、穿插故事、解决课程难点、运用故事语言以及丰富课后活动五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素养提升
  历史的构成主要是一个个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因此历史故事是史实的重要载体,历史故事不仅包括真实可考的内容,也包括很多流传的传说。教学过程中,在历史课程里引入历史故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为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奠定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故事的原则
  1.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故事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也是增强课堂趣味性及有效性的重要措施。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明确教学主题
  每一堂课、每一个历史故事,都存在不同的学习主题。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主题加以明确,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程中来,在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有助于为之后教学内容的教授进一步奠定基础。
  3.紧扣课程内容
  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符合课程内容,从而将历史故事辅助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历史故事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不仅要保证历史故事的合理性,还应保证历史故事的有效性,通过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本。
  二、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历史故事的策略
  1.采用导入教学
  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对于任何事物而言都是正确的。所以,如果教师在正式开始课本内容教学之前,能够通过课程导入的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该课程接下来的工作相对就会变得更有效率。一位教师在讲《经济大危机》时,这样开头。师问:“同学们,你们都了解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的事,可是你们知道美国总统中来华时最年轻的一个是谁吗?”不待学生回答,接着讲,美国总统中来华时最年轻的是胡佛。1899年,25岁的胡佛来我国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他见附近土法淘金后的废砂中仍含有大量黄金,就用每担一个铜板买去了“废砂”,开起简单的冶炼厂。先用氯化钾液使“废砂”中的金变成氯化金溶液,然后投入锌粒,析出黄金。胡佛就是靠这样盘剥中国的物力、人力,而成为百万富翁。他以此为基础跃上美国政坛,于1929年4月当上美国31任总统。当时美国正处于20年代最繁荣的顶峰,美国资产阶级认为:“这一次繁荣将永远留在人间。”胡佛就职演说中说:“美国将永远消灭贫困,在我任期内,保证工人生活将大大改善。”胡佛讲话的余音尚萦绕着美国人民的耳畔,1929年10月,纽约却传来了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一天抛出1300万股的消息,它迅速蔓延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又一场大灾难来临了。什么灾难?生答:“经济危机。”我们今天就是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样导入正课。
  2.采用穿插教学
  据研究,一堂课中,学生能够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体是在20分钟之前,当一堂课的时间过去一半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会出现明显下滑,此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当中。以《夏、商、周的兴亡》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期设计一些关于夏桀、商纣、周幽王的历史故事,在叙述时尽量精简一下语言,抓住重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引用“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时,应重点描述周幽王在为讨褒姒一笑后而多次戏弄诸侯后,遇到犬戎攻击后灭国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对故事进行进一步丰富,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重现故事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材中许多名垂青史的故事就是凝聚爱国精神的生动教材。七年级讲《甲骨文与青铜器》这一课时,这节课是知识性的介绍,单纯讲述学生肯定没什么兴趣和印象,课本重点讲了“司母戊鼎”的制作,备课的时候我特地收集了一个关于“司母戊鼎”的故事,讲述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和保护过程,方鼎1939年在安阳吴培文的祖坟出土,吴担心国宝落入日本人之手,几经躲藏,甚至打算把鼎砸烂分块运走,但是把钢锯的锯齿都拉平了,才在大炉上划出浅浅的一点纹痕。后又改用铁锤砸,砸掉了一只鼎耳,方鼎受到破坏但没有再继续砸坏,最后用膺品逃过日本人的搜查。抗战胜利之后,1948年方鼎重现南京展览,蒋介石逃到台湾去的时候,想把这只大鼎带走,但是不知何故,却未能带走。1959年方鼎被运至北京置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经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现场考证,确认为大鼎上的铭文“司母戊”三字,从此大鼎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这个故事在当时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学生都很有兴趣、不断提问。同时学生对青铜器也加深了印象,对保护中国文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七年级学生,课堂中间穿插故事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3.解决课程难点
  初中历史课程不乏一些具有概念性的、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内容,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通过融入故事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等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鸦片战争》为例,这里涉及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但学生不太容易直接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含义。对此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反映当时租界区人民生活的影视资料,教师可以对影视内容进行复述,或者直接向学生播放影片,引起学生的感触,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历史故事当中,将自己代入到故事情境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民众的痛苦和艰难。学生在感受到历史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处境后,自然而然就能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有所理解。《洋务运动》在近代上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的第一课。这节内容我讲了一节公开课,但是当时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也没有做好,虽然内容讲的清楚和全面,但课堂比较沉闷,整体效果不好。评课的老师就提出建议,在讲“洋务运动的破产”的根本原因的时候,如果仅仅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在封建制度上嫁接西方先进技术等等这些抽象的理论,不仅老师自己无法讲清楚洋务运动的破产原因,八年级的学生即使认真听了也是无法理解的。可以讲述邓世昌的故事,从邓世昌的身世说起,讲当时中国社会现状,述说邓世昌的成长与经历怀着救国理想留学英国,本着报国之志归国从军,最后壮志未酬壮烈殉国的悲剧性命运,让学生透过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认识那段历史,体会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从而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进而形成相关的历史认知。这种故事的方式比起理论的讲述,要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孝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有效途径[J].教师,2022(12):75-77.
  [2]吕海燕.借用历史故事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23(10):35-37.
  [3]郑秀珍.故事化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思考[J].教育界,2023(0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