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 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探索

【作者】 陈鑫颖

【机构】 (福建省福清东张中学)


【正文】  跨学科作业是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出发点,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某一主题,对不同学科间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设计,以实现作业的综合化,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与能力解决真实问题的一种作业形态。本文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的意义、要求和路径展开探索。
  一、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的意义
  “双减”政策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明文规定了初中阶段学生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长不超过90分钟。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在完成适量的作业中获取知识、提升思维、培育素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学科主题单元作业的意义。
  (一)符合“双减”要求,有助于减量提质增效
  过去,教师习惯于在学科内布置作业,学科间缺乏统整,容易导致作业量过大、课业负担重。跨学科主题作业从“量”和“质”上下功夫,使减量提质增效成为可能。一方面,在作业的“量”上,跨学科作业围绕同一主题融合不同学科的作业,可以有效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另一方面,在作业的“质”上,跨学科主题作业往往以真实生活为情境,设计考察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互融互补,更能检验育人效果。
  (二)指向立德树人,有利于培育核心素养
  新课标再次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培育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业设计也要适应这一课程性质要求。跨学科主题作业以学习主题为联结点,借助整体化构建,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的形成。
  (三)契合课标理念,有益于达成教学评一致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不止要强调课程内容要突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注重一体化设计,还要顺应课程改革的走向,通过设计跨学科主题作业,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将评价融入到作业全过程,充分发挥评价诊断学情、激励情感和改善教学的作用,将教学评一致性从蓝图转化为现实。
  二、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的要求
  设计跨学科作业不是为了一般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操练,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反思和实践过程提升关键能力、涵养必备品格,具体来看,设计一份完善的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作业要做到三个相统一。
  (一)基础性与进阶性相统一
  跨学科主题作业要兼顾好基础性和进阶性,一方面要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素养导向、学生为本,优先考虑其基础性。另一方面,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跨学科主题作业要有一定的进阶性,突出其跨学科和综合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宜的作业可做、能做和会做、乐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力、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行合—,不能为了凸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而弱化了实践性,更要关注学生在具身参与作业任务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体验感悟和情感表达,检验学生是否具备采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问题。
  (三)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统一
  相比于旧课标,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观念和互助精神,把它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合作型作业需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作业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独立性是合作性的基础,没有经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很难实现“1+1>2”的效果。
  三、基于新课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的路径
  (一)跨学科主题作业目标设计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在确立跨学科主题作业目标时要以素养为导向,基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在跨学科主题“整体性”思维的统领下借鉴学习目标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的形式制定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作业目标。
  如《坚持改革开放》这一课全景展现了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力量。基于此,本课的跨学科作业目标设计为:1.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绘制时间轴表和填写相应历史事件,感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自觉树立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认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通过计算经济数据,比较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发展变化,选取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借用“邀请函”“演讲稿”和“分享会”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坚定学生做改革开放的支持者和忠实拥护者。
  (二)跨学科主题作业内容设计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提出了紧贴时代要求、反映时代特征、扎根学生生活三大要求,作为课程一部分的作业要顺应新课标要求,及时遴选关注度高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事件作为情境素材,渗透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结合学生实际,分层次、分难度设计基础性、提升性和实践性作业,实现作业形式多元化,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如在学习有关《坚持改革开放》知识时,可以设计适合全体学生的“改革开放,缘何而起”基础性跨学科作业,巧妙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历史学科知识,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历史知识绘制时间轴表和填写重要历史事件,回顾中华民族历史上遭遇的苦难和探索民族独立的艰辛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走向强国富民的伟大征程,感悟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从而自觉树立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认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可以设计提升性作业:伟大成就——日新月异,中国腾飞。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呈现一份来自经济日报的“改革开放40多年数据报表”,有机融入数学学科元素,让学生先计算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指标,透过直观的数据感受国家发展变化,深刻领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提升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跨学科主题作业评价设计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质性分析,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素养提升,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因此,在设计跨学科主题作业评价时可以采取评价等级表的方式,根据作业内容和难易程度合理设计评价角度,结合学生差异和成长需求科学设计评价标准,依据作业类型和完成时空灵活选择评价主体。
  如在“伟大决策——春风送暖,旧貌新颜”这一环节中设计“走好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会。将作业类型分为两类,学生可以任选其一。作业一: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走好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会邀请券。作业二:小组合作撰写演讲稿,参与演讲比赛,限时3分钟。同时设计“演讲稿”和“分享会”评价等级表,“演讲稿”侧重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分享会”除了关注故事文本外,更关注语言表现和情感表达。
  总之,跨学科主题作业是一种融合性作业形态,既是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科实践的一种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