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探究

【作者】 方满全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哈城学校)


【正文】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更高的知识层次,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针对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优化提问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激发探究动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出问题,促进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问题;策略;原则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提问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在探究式化学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有效提问策略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
  1、初中化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1 问题缺乏趣味性
  初中生大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教学中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忽视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提问的设置缺乏兴趣。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积极探索,而是处于应对状态,没有有趣的课堂问题,很难保证化学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1.2 问题设置随意性强
  目前,学生的化学提问能力不仅需要得到有效的考虑,而且还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对”和“是不是对”等错误的问题被口头挂起并成为一种咒语,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问题分析思路,阻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1.3 提问时机选择不合理
  在教学中,教师无法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合理选择提问时间,没有提出有效的问题,但在不重要的环节设置了不必要的问题串,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加之课前预习不充分,课中只注重讲授,没有选择合适的机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导致提问效率低下,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习惯。
  2、初中化学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2.1 趣味性原则
  初中化学提问不能局限于一种方式。如果提问形式单一,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因此,为了提高化学教学的兴趣,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全面参与,同时,教师应注意创设与生活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提高情境教学的兴趣,提问情境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
  2.2 层次性原则
  传统的化学教学首先忽视了问题的层次性,在提问环节,教师没有对问题进行分层,甚至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难问题,没有对问题进行整理,使提问无法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起到主导作用,无法体现从易到难的提问原则,特别是在使用问题串提问时,要把问题从基础到高级,从浅到深进行梳理,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过渡到新知识。问题分层是指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通常可以分为三个等次,提问时,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疑难问题,使各等次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学习收获和自信。
  2.3 强化思维体验原则
  化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能够找到问题的逻辑方向,并根据问题的逻辑方向为学生提供逻辑思维方向。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答案是相互依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提问环节,注重学生思维体验的启动,首先不应局限于促进教学进度,其次要注意提出问题的质量,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最后,教师提问后要采取多种互动方式探究问题。
  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实施
  3.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自己提问和回答。学生依赖老师,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自己提问。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老师可以分析并解决。因此,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难产生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
  3.2 鼓励学生提问,激发探究动力
  有效提问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状态,提高学生的综合化学能力。然而,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还需要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探索和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例如,在学习“水的生成实验”时,老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假如,学生们问了以下问题:氢气是什么样的气体,它有什么物理和化学性质?氢气是可燃的,如何安全使用?教师肯定并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同意学生通过大脑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操作观察,最后总结交流,促进学生实现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3.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化学实验是学生对化学理论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内化和巩固的途径。当然,化学实验不能仅停留在化学理论的验证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能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化学实验,这是机械的、枯燥的。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有效的问题教学法,可以更有效地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部分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设计相关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了多种金属,通过化学教科书了解了更多金属,学生们意识到大多数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作为高浓度的硫酸,它也能与金属反应吗?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听取了学生们的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浓度的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盐酸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因此浓硫酸也会与金属发生反应,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当学生确信这一结论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以验证学生在实验中的判断是否正确,学生仔细观察,但发现硫酸和铁在室温下的反应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强烈。面对这种现象,老师们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发生剧烈反应?因此,学生们在实验中进行了实验观察和大脑分析。虽然盐酸可以与许多金属反应,但对于浓硫酸来说,当它与金属反应时,浓硫酸与铁反应形成一层氧化膜,这成为它们持续反应的障碍,因此通过在实验中提问,反应并不剧烈,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3.4 提出问题,促进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是服务于生活的科学。在长期观察自然界和生产活动中,人们发现了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归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化学知识,并反过来将这些化学知识服务于初中化学学习中的生活,教材的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在难度方面接受知识的相对简单的能力和水平,化学内容可以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创设以生活为导向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直觉体验,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用化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燃烧和灭火”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纸在生活中容易燃烧?金属不容易燃烧?通过对生命现象的探索,学生们发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即物体必须是可燃物,必须有足够的氧气,必须达到物体的着火点,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物体才能燃烧。金属的着火点远高于纸张,此外,有些金属燃烧时对氧气的浓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正如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纸张比金属更容易燃烧,而金属则不是。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使知识更直观、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内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符合初中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易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提问时间,并给予学生充分考虑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解决化学问题;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学会提问,学会用化学方法探索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激发学生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实践和探索,使学生学会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析和总结化学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龙建军.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研周刊,2010.
  [2]杨丽君.浅谈“化曲为直”思想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1(9)
  [3]黄慧玲.浅析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理化学习(教学理论),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