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走向高效
【作者】 黄媛媛
【机构】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课堂互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开展教与学、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要让课堂互动走向高效。本文阐述了通过“设计导学问题,激发互动需求;运用多种形式,丰富互动途径;借助多元评价,巩固互动成效”的策略,能够让课堂互动走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如今的数学教学应当置身于真实的活动中,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以实现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优质的数学课堂体F在有效的课堂互动上,促使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展开多维交流和沟通。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课堂交流互动得到了一线数学教师的普遍关注,为此笔者对互动教学进行分析,构建高效课堂,以供参考。
一、设计导学问题,激发互动需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十分重要,优质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优质的提问不仅要链接教学内容,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相吻合。只有具备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展开有效的数学学习以及数学思考,并激发他们的互动需求。
(一)利用“生活化”问题,激发互动需求
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应当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突显其生活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学知识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生活化导学问题,以此激发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互动需求。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会先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能够举出很多实例。之后,我出示年历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以及整理。在学习小组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此时学生的思想毫无拘束,有效地激活了他们的互动需求。
(二)利用“冲突性”问题,激发互动需求
根据建构主义思想,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不断同化新知的过程。一旦需要学习的新知和原有认知出现冲突,就能够迅速激活学生的学习渴望。因此,对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种冲突设计提问,以此激发他们的互动需求。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之前,我首先呈现的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等不同的图形,带领学生回顾面积推导过程,然后设计提问:“在推导圆形面积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将其转化为之前所学习过的图形?”针对这一展示过程,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化未知为已知。但是,很显然圆形与之前的三种图形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曲线图形,很多学生并不能迅速想到“化曲为直”这一方法,由此就会引发其与原有认知之间的冲突。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归教材,此时学生必然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渴望,也能够激发其和书本互动的需求。
二、运用多种形式,丰富互动途径
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以及交流的形式非常多元,可以体现于师生以及生生之间,还体现在学生与书本之间,但是很多教师仅限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实际上这是对课堂互动的片面理解。教师要促使学生展开多样化的互动,丰富互动路径。以下是经过教学实践验证的、适合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形式。
(一)“互看”
当前,学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弊端,那就是在课堂中一位教师需要应对数十名学生,很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看”。所谓“互看”,就是在进行数学学习或者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相互观察对方的数学学习活动,从中得到启发。
例如,在教学“8加几”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自主操作,探究8+5的计算方法,然后上台演示。有的学生借助学具小棒,将5根分成2根和3根,然后将2根与8根相加,再加上剩余的3根;也有的学生将8根学具小棒分成5根和3根,5根和5根相加,然后再加上剩余的3根。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需要费尽口舌地进行讲解,只需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其他同学的演示从而理解算理,真正实现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二)“互说”
对于数学而言,学者称其为思维的体操。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有助于激发其“说”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完整地诠释数学思考过程,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方法,以此展开高效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探究24×25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计算过程整理思路,进行组内交流。在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够呈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必然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堂”模式,不仅呈现了群体表达,也能够聚集群体智慧。
(三)“互辩”
在班级中,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也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形成激烈的探讨氛围,进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例如,“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非常经典,我对此进行了如下设计:在同一个笼子内装有鸡和兔,一共有11个头,28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选择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也有学生认为可以进行假设,而有的学生选择了直接计算。针对这些方法,我设计提问:“哪种方法最易于解决问题?哪种方法更适合此题?”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将其分成甲方和乙方,在班级内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赛,每一方都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他人的表达技巧,也有助于促进自身的高阶发展。
三、借助多元评价,巩固互动成效
传统的教学评价不管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都过于单一,而且只关注具体的学习结果。很显然,这种形式的评价,并不能揭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难以体现互动和交流的成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设计多元评价,并以评价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巩固学习成效。
(一)随机点拨,平等对话,开放思维空间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善于利用互动评价方式,将“教学”成功地转化为“自学”,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认识”,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校门口5分钟内车辆经过的录像,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纷纷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针对学生的想法,我进行了随机点拨,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鼓励他们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展开分析,思考如何统计校门口的车辆流通情况。此时有学生想到了分类统计法,有学生选择了合作统计,还有的学生则使用了最为传统的画“正”字统计法。
(二)生生评价,取长补短,碰撞思维火花
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将评价的权力交还给学生,由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评价,这不仅有助于取长补短,还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形式的“让权”,并不是说教师完全地放手,而是生生评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敏锐地发现他人的优点,发掘自己的潜能。
总之,优质的课堂互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师精确地把握关键着力点,不仅要以学习内容以及学情为根基,还要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有价值有意义的多维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如今的数学教学应当置身于真实的活动中,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以实现共同发展。由此可见,优质的数学课堂体F在有效的课堂互动上,促使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展开多维交流和沟通。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课堂交流互动得到了一线数学教师的普遍关注,为此笔者对互动教学进行分析,构建高效课堂,以供参考。
一、设计导学问题,激发互动需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十分重要,优质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优质的提问不仅要链接教学内容,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相吻合。只有具备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展开有效的数学学习以及数学思考,并激发他们的互动需求。
(一)利用“生活化”问题,激发互动需求
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应当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突显其生活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学知识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生活化导学问题,以此激发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互动需求。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会先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能够举出很多实例。之后,我出示年历表,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以及整理。在学习小组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此时学生的思想毫无拘束,有效地激活了他们的互动需求。
(二)利用“冲突性”问题,激发互动需求
根据建构主义思想,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不断同化新知的过程。一旦需要学习的新知和原有认知出现冲突,就能够迅速激活学生的学习渴望。因此,对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种冲突设计提问,以此激发他们的互动需求。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之前,我首先呈现的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等不同的图形,带领学生回顾面积推导过程,然后设计提问:“在推导圆形面积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将其转化为之前所学习过的图形?”针对这一展示过程,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化未知为已知。但是,很显然圆形与之前的三种图形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曲线图形,很多学生并不能迅速想到“化曲为直”这一方法,由此就会引发其与原有认知之间的冲突。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归教材,此时学生必然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渴望,也能够激发其和书本互动的需求。
二、运用多种形式,丰富互动途径
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以及交流的形式非常多元,可以体现于师生以及生生之间,还体现在学生与书本之间,但是很多教师仅限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实际上这是对课堂互动的片面理解。教师要促使学生展开多样化的互动,丰富互动路径。以下是经过教学实践验证的、适合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形式。
(一)“互看”
当前,学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弊端,那就是在课堂中一位教师需要应对数十名学生,很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看”。所谓“互看”,就是在进行数学学习或者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相互观察对方的数学学习活动,从中得到启发。
例如,在教学“8加几”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自主操作,探究8+5的计算方法,然后上台演示。有的学生借助学具小棒,将5根分成2根和3根,然后将2根与8根相加,再加上剩余的3根;也有的学生将8根学具小棒分成5根和3根,5根和5根相加,然后再加上剩余的3根。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需要费尽口舌地进行讲解,只需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其他同学的演示从而理解算理,真正实现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二)“互说”
对于数学而言,学者称其为思维的体操。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有助于激发其“说”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完整地诠释数学思考过程,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方法,以此展开高效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探究24×25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计算过程整理思路,进行组内交流。在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够呈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数学课堂必然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堂”模式,不仅呈现了群体表达,也能够聚集群体智慧。
(三)“互辩”
在班级中,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也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形成激烈的探讨氛围,进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例如,“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非常经典,我对此进行了如下设计:在同一个笼子内装有鸡和兔,一共有11个头,28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选择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也有学生认为可以进行假设,而有的学生选择了直接计算。针对这些方法,我设计提问:“哪种方法最易于解决问题?哪种方法更适合此题?”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将其分成甲方和乙方,在班级内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赛,每一方都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他人的表达技巧,也有助于促进自身的高阶发展。
三、借助多元评价,巩固互动成效
传统的教学评价不管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都过于单一,而且只关注具体的学习结果。很显然,这种形式的评价,并不能揭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难以体现互动和交流的成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设计多元评价,并以评价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巩固学习成效。
(一)随机点拨,平等对话,开放思维空间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善于利用互动评价方式,将“教学”成功地转化为“自学”,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认识”,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校门口5分钟内车辆经过的录像,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纷纷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针对学生的想法,我进行了随机点拨,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鼓励他们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展开分析,思考如何统计校门口的车辆流通情况。此时有学生想到了分类统计法,有学生选择了合作统计,还有的学生则使用了最为传统的画“正”字统计法。
(二)生生评价,取长补短,碰撞思维火花
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将评价的权力交还给学生,由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评价,这不仅有助于取长补短,还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形式的“让权”,并不是说教师完全地放手,而是生生评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敏锐地发现他人的优点,发掘自己的潜能。
总之,优质的课堂互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师精确地把握关键着力点,不仅要以学习内容以及学情为根基,还要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有价值有意义的多维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