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锻炼的拓展研究

【作者】 孟 托

【机构】 (新疆石河子总场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中小学大课间逐渐发展成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运动,旨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这一新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新形势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打破传统的体育课间形式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内容可包含广播体操、啦啦操、舞蹈、身体素质练习、趣味游戏、特色活动、球类活动等,内容设计新颖,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快乐的参加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锻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课间内容形式;问题;目的;探究
  根据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数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国家还针对青少年的身体问题推广和实施了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促进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强、时间长、参与量大的特点,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条件。在提高师生身体健康水平、培养师生情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大课间体育活动缺乏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对每所学校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学校可以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然而,许多学校显然存在形式主义,他们不从学校本身出发,不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设施,只开展传统的课间运动模式。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不充分,学生参与积极性差,活动形式陈旧、单一。而且很多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文化教学上,对体育活动重视不够,对学校场地的利用明显不足。
  有关部门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部门都注重提高学校教学成绩,体育活动的开展率不高。体育投入远低于教育投入,导致许多学校基础设施陈旧甚至缺失,各种活动场所建设投入不足,学生没有体育活动的场所,客观上制约了大课间和其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学校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场地,也不能在体育活动的建设上投入太多精力。甚至一些学校以各种借口停止了许多体育活动,这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发展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此外,随着近年来学生人数的增加,相关部门没有更新和增加学校的设施,导致学生有开展体育活动的意愿,但没有基础设施条件,这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目前,初中基本上缺乏对体育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导致许多设施老化甚至损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给体育活动带来一定风险;其次,学校设施的使用不合理。此外,对学生科学使用体育器材的教育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无法合理使用这些器材。例如,新闻中提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运动中受伤,除了设施本身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问题来自学生自己。他们对各种设施认识不足,不能在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错误的方法使用体育器材。同时,一些学校为了避免承担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责任,学校还减少了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这使得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机会越来越少。
  二、探究目的
  学校通过开展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大型大课间体育活动,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有效拓展体育,体现学校体育文化、精神文明;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运动参与,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晨练、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体育竞赛和校内外各种体育组织形式。学生除了复习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师提出的其他锻炼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养成持续进行的运动习惯。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通过文献查阅相关体育文章。
  (二)观察法:直观地观看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传统体育。
  调查法: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
  (四)交谈分析:通过与学生交谈找到一些课外形式。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概述。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传统课间活动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操时间长、活动多、组织形式灵活、运动强度适中。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传统,设计贴合学校校园文化的大课间活动如武术操、啦啦操、舞蹈等特色大课间活动。它不仅可以调节教师、学生的紧张工作和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形成一种快乐体育的状态。鉴于学校大型体育活动的多重功能,教育部决定在1999年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第一层面,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以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出发,将课间操拓展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体育课,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地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以来,引起了体育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
  1.要有制度保证。首先,我们要保证时间。学校应保证每天大课间活动有25-30分钟,并规定学校的作息制度其他活动不得占用,这为学生的运动时间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全员都必须参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是体育教师的事,也是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班干部、班级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各部门密切关注、逐级共同管理的局面。2.活动的安排要有科学性、特色性、针对性、广泛性、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不应太大,它应该适合初中学生负荷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3.要有本校特色贴合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
  (三)我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的探索及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7年级和8年级80%的学生喜欢这种形式的大课间,17%的学生保持冷漠,3%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这表明这种形式的大课间适合学校。
  调查表明,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学校的组织和管理,还要考虑安全问题。并根据各自特点分析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大休息活动中活泼、优美、活跃,从而达到锻炼负荷和强度,达到健身效果,获得身心愉悦和放松,而不是盲目枯燥、僵化、不积极参与、消极,抵抗和无所事事。
  (四)存在问题。一些学校大课间分组越来越多,但很少有教师参与指导,而且缺乏指导教师。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的薪酬和奖励考核重视不够,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是学校指派的教师没有体育基础,对体育不感兴趣,不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制约了活动的开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性的活动,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有巩固体育课堂的延续性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各项技能,又要有特色、传统创新的体育活动。
  大课间活动期间,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与学并举,寓教于乐。
  3.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培养、待遇保证,学校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和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监督者。体育老师的参与,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气氛因此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4.学校要重视体育大课间活动要有制度保证,学校大力开展校本教育,把握大课间体育活动向校本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建议。
  1.做好大课间休息的管理工作,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2.大课间休息的发展要做好学校特色,结合地方特色。
  3.大课间休息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能充分放松学生身心。
  综上所述,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我们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新、共同发展、共同关心、共同培养。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承,决定了校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模式,使师生能够到操场、阳光下,共同参与互动,营造平等、友好、欢乐、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观。为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差异提供了依据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冠鸿.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1).
  [2]潘广东.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2).
  [3]李红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研,2010(9).
  [4]欧全才.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J],新课程(中),2011(09).
  [5]伍家秀.继承发展 提高质量——谈大课间、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J],体育教学,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