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
【作者】 说天友西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麻栗镇麻栗中心完全小学)
【正文】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小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启蒙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十分重要。文章提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以促进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助力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承担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立足于教材内容,将其与传统文化结合,以便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情感认知能力以及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习作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进行探讨,并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此为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首要的目的。但是,目前有些老师并没有随着教学要求和目的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还在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课程活动的反感。同时,一些语文老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还在用填鸭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程的内容,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不利的。一些学校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之后,并没有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方面,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工作受阻,很难根据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影响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设定文化主题,鼓励学生寻找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设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如传统节日、古代诗词、传统手工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设定主题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保主题的选择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与课程内容相契合。通过设定文化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找到与自己有关联的元素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为了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素材,教师也可以提供部分资源,进行适度的习作引导。
(二)课外经典名著合理导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导入经典名著,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教师充分挖掘课外经典名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在有效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明确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性,进而才能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文学经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充分挖掘与提炼汇总,进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高。教师定期在课堂上开展文学经典名著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会。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布置实践性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知识、了解传统文化,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进而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比如,在端午节,可以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和家长一起包粽子、看龙舟比赛、编织五彩绳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节日氛围,了解节日的由来,培养爱国之情。节日过后,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假日制作的手抄报、五彩绳、香囊等,或以书法形式展示自己对节日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让学生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课堂氛围轻松和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四)引用技术手段,丰富文化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革新。因此,小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引入技术手段,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此革新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关注。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信息技术手段与多媒体设备的合理应用,能够确保教学课件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中,使得有声音、有文字以及图文兼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带来多重的感官冲击,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丰富课上教学资源,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开展实践活动,增加文化积淀
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于课本之中,还可以开展各种文化主题活动,在实际行动中体会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比如,在学校可以根据年级安排不同的传统文化课程,组织阅读节、诗歌朗诵比赛、汉服表演等活动,举行丝绸之路、茶文化等主题文化节。凡是和语文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教师经过精心安排统筹,都可以举办相应活动。这样,对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不再遥不可及,而可通过沉浸式的师生体验活动来感受、欣赏。比如,教师在教授端午节主题课时,可以在学生学习了解课本知识和课外拓展知识后,开展端午知识大竞赛,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端午节主题展演活动,学生以自己对端午的了解在班级表演小故事,表演服饰和班级布置也可以包含端午元素,让端午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还可以开展端午节绘画比赛,运用多种端午元素组织画面,进行创意端午节画作竞赛,选择典型作品进行校园展示,为学校文化氛围增添一丝端午传统元素,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开展多元评价,搭建成果展示平台
通过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搭建学生习作成果展示平台,能够提供一个公平、透明、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评价是指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书面考试、口头报告、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通过设置素材丰富度、内涵深度、语言逻辑、书写流畅等多元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阅读和评价对方的习作,并分享写作经验和技巧,让学生在互相激励和支持的氛围中共同成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在写作中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给予个性化评价。这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目标,定制个性化的写作任务,并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资源。在习作教学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自信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学生能在写作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从而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永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2,(22):7-10.
[2]贾春瑞.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2,(20):83-86.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承担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立足于教材内容,将其与传统文化结合,以便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情感认知能力以及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习作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进行探讨,并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此为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首要的目的。但是,目前有些老师并没有随着教学要求和目的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还在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课程活动的反感。同时,一些语文老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还在用填鸭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程的内容,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不利的。一些学校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之后,并没有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方面,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工作受阻,很难根据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影响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设定文化主题,鼓励学生寻找素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设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如传统节日、古代诗词、传统手工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设定主题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保主题的选择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与课程内容相契合。通过设定文化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找到与自己有关联的元素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为了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素材,教师也可以提供部分资源,进行适度的习作引导。
(二)课外经典名著合理导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导入经典名著,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教师充分挖掘课外经典名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在有效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明确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性,进而才能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文学经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充分挖掘与提炼汇总,进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高。教师定期在课堂上开展文学经典名著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会。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布置实践性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知识、了解传统文化,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进而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比如,在端午节,可以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和家长一起包粽子、看龙舟比赛、编织五彩绳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节日氛围,了解节日的由来,培养爱国之情。节日过后,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假日制作的手抄报、五彩绳、香囊等,或以书法形式展示自己对节日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让学生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课堂氛围轻松和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四)引用技术手段,丰富文化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革新。因此,小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引入技术手段,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此革新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关注。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信息技术手段与多媒体设备的合理应用,能够确保教学课件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中,使得有声音、有文字以及图文兼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带来多重的感官冲击,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丰富课上教学资源,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开展实践活动,增加文化积淀
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于课本之中,还可以开展各种文化主题活动,在实际行动中体会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比如,在学校可以根据年级安排不同的传统文化课程,组织阅读节、诗歌朗诵比赛、汉服表演等活动,举行丝绸之路、茶文化等主题文化节。凡是和语文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教师经过精心安排统筹,都可以举办相应活动。这样,对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不再遥不可及,而可通过沉浸式的师生体验活动来感受、欣赏。比如,教师在教授端午节主题课时,可以在学生学习了解课本知识和课外拓展知识后,开展端午知识大竞赛,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端午节主题展演活动,学生以自己对端午的了解在班级表演小故事,表演服饰和班级布置也可以包含端午元素,让端午文化深入学生心中,还可以开展端午节绘画比赛,运用多种端午元素组织画面,进行创意端午节画作竞赛,选择典型作品进行校园展示,为学校文化氛围增添一丝端午传统元素,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开展多元评价,搭建成果展示平台
通过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搭建学生习作成果展示平台,能够提供一个公平、透明、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评价是指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书面考试、口头报告、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通过设置素材丰富度、内涵深度、语言逻辑、书写流畅等多元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阅读和评价对方的习作,并分享写作经验和技巧,让学生在互相激励和支持的氛围中共同成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在写作中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为了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给予个性化评价。这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目标,定制个性化的写作任务,并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资源。在习作教学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自信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学生能在写作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从而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永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2,(22):7-10.
[2]贾春瑞.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2,(20):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