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提高初中历史课的实效性

【作者】 郑继发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民族学校)


【正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创设真实感人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自已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历史课实效性的认识。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现代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历史课实效性的前提。
  孔子说过:“亲其师,方可信其道”,历史课教学过程是一种心灵交流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学生信任自已,要树立自已在学生中的威信。但是,教师这种威信不是用压服学生来获得,它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多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自已的真情感动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眼神、动作等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对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时,教师应及时表扬,陷入疑惑时教师及时点评,多给学生以宽容,这样师生浑然一体,学生就会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和学习的快乐,感到老师可敬可亲,从而更加爱学、 乐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反,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磨灭,使学生厌学,严重阻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效率。
  2.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基础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要实行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乃至教学语言的运用,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状况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典故、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理解知识、感悟道理。
  3.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历史课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在现代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接受历史课教育,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第一、要在研究教材和“充电”上下功夫;
  勤于疏通教材和参考资料是提高历史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使用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要做到这点,教师要不断扩大视野和增加信息量,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在教学中才能使自己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如果不学习新知识,教师上课只会因循守旧、照本宣科,使学生乏味,没有新鲜感,也产生不出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与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相关学科知识,并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串讲一些课外知识,一方面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充实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历史课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第三、要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给教材教参与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手段,采用符合学生的行为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学生社会接触面很大,视野很开阔,思想活跃,接受力强。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不顾学生实际,依旧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切合学生特点,在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活”起来。根据历史课的内容特点,特别注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读、议、讲穿插进行,通过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这种变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历史课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如举办演讲比赛,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在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塑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它指导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目的性和指导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只要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丰富自己教学方法,勤于钻研教材和学生,就一定能找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