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面对专业成长现实问题的应对策略

【作者】 王 华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金谷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标的变化给予了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明确的方向目标,是信息科技学科教师寻求自身专业发展变局的重要机会。为了有效贯彻实施新课标要求,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教师面临挑战下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专业成长;现实问题;应对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笔者结合依照现实情况,对当前信息科技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具体实例的分析,阐述了教师应如何通过课程达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以期给予些许实际操作建议,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同仁借鉴学习。
  一、注重阶段课程渐进提升,强化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一方面,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教材因更新迟滞、内容陈旧,大多无法适应当前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响应新课标教学要求,教师需通过日常真实生活场景的设置,选用国家教材、生活经验、传统节日等维度的主题活动切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信息科技学科的魅力。教师基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不仅能有效摆脱因更新不及时问题而导致的教材内容迟滞现象,还能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与教材内容的关联,串联不同学科知识点,以主题活动任务推进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渐进课程的体验中,逐步掌握知识技能。例如,在新课标第二阶段(3~4年级)的“数据与编码”课程设计要求中,希望让学生了解数据的作用与价值,知道数据编码的作用和意义,理解数据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在这个要求的基础上,笔者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核心,并结合学生的需要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教师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可开展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开发活动。具体可依照确定课程目标、商议课程主题、设置学习方式、编制教学指导、开展课程试验五步骤进行。例如,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在研发《探索编码的奥秘》探究式校本课程时,为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体现课程目标特点、符合主题活动要求、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下,为3~4年级的学生设置他们感兴趣的“黑猫警长”故事背景,创设“帮助黑猫警长破案、创设个性条形码、书写加密邮件”三部分渐进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项目实践、小组合作、协作学习等形式,理解生活中的编码应用(身份证号码、学号、门牌号、车牌号等),辨析数字的含义和使用价值,掌握编码的主要特征。课程雏形搭建完成后,还需要编制教学指导,在课程目标、主题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施建议上进行明确说明,充分阐述该课程的开发目的及形式特点、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方法与教学指导要求等内容。最后,在“学用、学思、学创”的教学主张指导下,对标“主任务引学用技能、深交流伴學思进阶、融课程创学促发展”的基本要求,验证课程的实践性与有效性。
  二、构建多样教师研修活动,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
  依托名师工作坊、教师共同体的协同效应,对一线信息科技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通过坊组活动以点带面,将专家的培训引入日常教学活动,及时解决因信息闭塞、资源匮乏、自身发展限制等而造成的教师专业发展不顺等问题。一线教师通过观摩教学能手的课程设计,和共同体成员交流研讨,完成自主备课后的二次提升。通过制订课程主题,设计相应的课程框架,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上进行主题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后,由教学能手团队对整个课程进行诊断,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团队研讨完成教学反思,及时调整备课方案。其中的优秀教学课例,可作为主题案例资源,向集团校或区域教学联盟进行推广。
  随着新课标的发布,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已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切入点。而教师作为项目式、跨学科式学习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和教学实施者,其学科教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最终的开发质量。目前,校本研修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具体方法。新课标也对专题讲座、听评课、工作坊等多样化的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给予了肯定,要求聚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关键问题,深化教师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落实课堂多元评价,共创能力素养培养方法
  新课标要求下的评价重点需要由分科知识的评价转向基于核心素养领域的评价,评价方法和技术则要求多元化。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充分思考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可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评价内容等方面明晰评价要点,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对应的评价量表,对学生参与的课堂进行观察记录与评价,落实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具体如图3所示。教师在多元化的评价应用中能逐渐加深对课程的教学认知,发挥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學生能力水平、教师发展等不同维度上的重要作用,共创能力素养培养方法,凝练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与日俱新的信息化社会里,信息科技学科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确立的背后是对信息科技学科课程发展的反思,也是对教师自身能力要求提升的方向指引。教师一方面需要从观念层面改变发展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升参与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新课标传递新型教学观念,逐渐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真正发挥信息科技学科在立德树人培养、素质教育推行中的基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