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罗丽春
【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
【正文】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富语言魅力的教学内容,它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感情和人文精神,能够陶冶学生们的品格情操。但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所占课时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了达成学习要求而机械、反复背诵诗歌,缺乏赏析与品味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准确认识古诗词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古诗词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的诗词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最能够帮助学生积淀语言素养的部分。诗词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经过大浪淘沙沉淀而来,教师们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汉语的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学生们始终能够领悟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们的古诗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在赏析能力上存在较大短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古诗词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了解古诗词特点,培养情感赏析能力,提升诗词文化素养。
一、反复吟诵,感知古诗词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具有节奏感强、语言精练、感情丰富、意境深远、朗朗上口等特点。由于这些古典诗歌与现代语言方式有较大差异,因此学生仅仅阅读几遍是很难透彻领悟其中深意的,而诗歌朗朗上口、工整对仗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诵读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诗词,使得深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感与内涵如檀香般逐渐散发出香味,让学生逐渐加深对诗词思想情感的理解,以达到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内容的境界,最终对诗词有更全面、更精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吟诵、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词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二、创设情境,领悟古诗词意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强,语文教师可以紧抓学生心理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创设语言情境渲染古诗词美的意境。古诗中的语言简短且优美,教师在引导理解古诗词时要有感情地描绘其中的场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情绪,使其全身心投入古诗情境中。
一堂公开课上,教师在讲解《春晓》时,就邀请一名学生上台朗读,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一下子就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那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学生再读出“天渐渐地黑了,你趴在桌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让其他学生趴在课桌上做睡觉状),朦朦胧胧地听到外面刮着呼呼的风,一会儿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被耳边的鸟叫声惊醒了,你睁眼一看说:“我怎么睡着了?”看着窗外兴奋的小鸟不知不觉地读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再看到楼下花园中的花被刚才的风雨吹得满地都是,又想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既明白了诗要表达的含义,也体会了诗的意境,提高了诗词教学效率。
三、补充知识,深化古诗词理解
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在诗词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因为受到知识、经验的限制而难以理解诗词内容的现象,最终对诗词学习效果带来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诗词教学前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与课外内容联系起来,丰富诗词教学的内容,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掌握。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在学习“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时,不知道“茱萸”是什么以及为何九月九日要“插茱萸”。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教师对该诗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讲授:古时候,在重阳节期间,有插茱萸的习俗,以此辟邪避灾。当时的作者身处他乡,想起了往年重阳节的种种习俗活动,十分想念故乡的兄弟。而诗题目中的山东,和现今常说的山东省并非一个含义,而是作者的家乡在华山东面,因此称其为山东。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主旨,即诗开篇体现了作者的孤独,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接着再转向思念家乡的兄弟,思念家中的亲人。当学生掌握古诗创作背景后,学生则能够切实感知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当学生对诗词内容难以把握时,教师可以适当延伸、拓展教学,以介绍背景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最终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巧借插图,融入古诗词情感
小学语文中收录的经典诗词都配有内容丰富、色彩明亮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诗词内容的直观反映,可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以帮助他们大胆想象诗词中的美景与故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为缺乏,而诗词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更全面掌握诗词内容,就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插图将诗词的部分内容展示给学生,并以“抛砖引玉”的形式激活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可通过大胆想象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分析出诗词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教学《池上》这首诗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以“看图讲故事”的形式先描述出插图中的内容,然后以这些直观内容为线索,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出隐藏在诗词中的深层次的故事与意境。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生动、有趣的诗词插图十分感兴趣,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描述出插图故事,并都乐意发挥想象力,分析与探究隐含在诗词中、插图之外的内容与情感。这样达成的教学质量与传统的教师逐一解析诗词字词相比,更为理想。
总之,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及想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文学素养水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与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反复吟诵、创设情境、巧用插图、补充背景知识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主动地获得与感知诗词内容与情感,最终切实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龚长云.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策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4)
[2]潘木娇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效果的策略[J].中华少年, 2021(4)
[3]徐西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策略[J]. 新课程(教研版), 2020,(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最能够帮助学生积淀语言素养的部分。诗词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经过大浪淘沙沉淀而来,教师们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汉语的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学生们始终能够领悟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们的古诗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在赏析能力上存在较大短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古诗词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了解古诗词特点,培养情感赏析能力,提升诗词文化素养。
一、反复吟诵,感知古诗词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具有节奏感强、语言精练、感情丰富、意境深远、朗朗上口等特点。由于这些古典诗歌与现代语言方式有较大差异,因此学生仅仅阅读几遍是很难透彻领悟其中深意的,而诗歌朗朗上口、工整对仗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诵读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诗词,使得深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感与内涵如檀香般逐渐散发出香味,让学生逐渐加深对诗词思想情感的理解,以达到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内容的境界,最终对诗词有更全面、更精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吟诵、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词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二、创设情境,领悟古诗词意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强,语文教师可以紧抓学生心理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创设语言情境渲染古诗词美的意境。古诗中的语言简短且优美,教师在引导理解古诗词时要有感情地描绘其中的场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情绪,使其全身心投入古诗情境中。
一堂公开课上,教师在讲解《春晓》时,就邀请一名学生上台朗读,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一下子就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那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学生再读出“天渐渐地黑了,你趴在桌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让其他学生趴在课桌上做睡觉状),朦朦胧胧地听到外面刮着呼呼的风,一会儿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被耳边的鸟叫声惊醒了,你睁眼一看说:“我怎么睡着了?”看着窗外兴奋的小鸟不知不觉地读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再看到楼下花园中的花被刚才的风雨吹得满地都是,又想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既明白了诗要表达的含义,也体会了诗的意境,提高了诗词教学效率。
三、补充知识,深化古诗词理解
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在诗词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因为受到知识、经验的限制而难以理解诗词内容的现象,最终对诗词学习效果带来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诗词教学前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与课外内容联系起来,丰富诗词教学的内容,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掌握。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在学习“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句时,不知道“茱萸”是什么以及为何九月九日要“插茱萸”。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教师对该诗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讲授:古时候,在重阳节期间,有插茱萸的习俗,以此辟邪避灾。当时的作者身处他乡,想起了往年重阳节的种种习俗活动,十分想念故乡的兄弟。而诗题目中的山东,和现今常说的山东省并非一个含义,而是作者的家乡在华山东面,因此称其为山东。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主旨,即诗开篇体现了作者的孤独,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接着再转向思念家乡的兄弟,思念家中的亲人。当学生掌握古诗创作背景后,学生则能够切实感知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当学生对诗词内容难以把握时,教师可以适当延伸、拓展教学,以介绍背景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最终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巧借插图,融入古诗词情感
小学语文中收录的经典诗词都配有内容丰富、色彩明亮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诗词内容的直观反映,可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以帮助他们大胆想象诗词中的美景与故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为缺乏,而诗词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更全面掌握诗词内容,就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插图将诗词的部分内容展示给学生,并以“抛砖引玉”的形式激活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可通过大胆想象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分析出诗词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教学《池上》这首诗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以“看图讲故事”的形式先描述出插图中的内容,然后以这些直观内容为线索,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出隐藏在诗词中的深层次的故事与意境。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生动、有趣的诗词插图十分感兴趣,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描述出插图故事,并都乐意发挥想象力,分析与探究隐含在诗词中、插图之外的内容与情感。这样达成的教学质量与传统的教师逐一解析诗词字词相比,更为理想。
总之,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及想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文学素养水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与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反复吟诵、创设情境、巧用插图、补充背景知识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主动地获得与感知诗词内容与情感,最终切实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龚长云.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策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4)
[2]潘木娇 .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效果的策略[J].中华少年, 2021(4)
[3]徐西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策略[J]. 新课程(教研版), 202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