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字化资源赋予语文学科全新魅力

【作者】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第三中学)


【正文】《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程要进行改革,并明确指出了改革的方向、途径、目标。有效利用蓬勃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突出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能力,乃是教育发展向一线教师提出的新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新课改的突破口,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被广大师生普遍接受。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合理运用于常规教学可以帮助语文教学突破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浅薄见解,有不当之处,望指教。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热情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已经摆脱时空的限制,不再是只见文字,不见形象的枯燥模式。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强大力量。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恰恰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效果,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
  如学习课改后新加入钟华论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是疫情的亲历者,对于抗疫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并不身处疫区,所以感受不到疫区人民的恐慌及医护人员的舍身取义精神等,我在课文导入环节部分播放了新华网评的一段视频,通过资深人士的点评,激发起学生学习这篇重点课文的欲望。而其中的武汉抗疫的情景激发出学生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阅读这样一篇长达10多页的文章,如果没有兴趣的驱动是很枯燥的,长达5分钟的小视频使他们对阅读文章产生了期待。而我也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看“中国医生”这部电影,它根据疫情改编而成,很震撼人心,情景的真实再现让人同悲喜,更加直观的电影桥段是对文章的有力补充。达到的效果水学生们能够自觉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课堂学习变得异常活跃。
  我认为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是,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令学生耳目一新,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击破难点,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多媒体教学讲究实用性,要彰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只流于形势,喧宾夺主,忽略重难点,否则只会偏离课堂教学的初衷。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信息技术可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调动起来,从而突破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高一必修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进行形象的理解”,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建筑的整体特征及风格”,所谓隔行如何山,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这些建筑领域的名词,更难把握中国建筑的整体特征。所以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在教学时让这些建筑名词通过图片的形势呈现给学生,当文字配合着图片从屏幕中闪现出来时,枯燥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细读文章,这样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学生一下活跃起来,再也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孩子们读得也很入境,教学重点及难点自然迎刃而解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拓展,践行大语文理念
  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形象,教师需要做的事是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再现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翱翔,但又不可仅仅满足于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让语文真正走出课堂。而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操作简便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出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学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外国经典小说。所选文章虽然是小说的节选,但是篇幅都很长,而如果割裂节选部分和整部小说的联系,学生将很难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基于这种情况,我会在学习文章之前,把整部小说的梗概讲述给学生,然后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则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而不是断章取义。对于原著我则会通过播放小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驱动下很多学生自发地买书,利用课余时间读原著,让语文走出课堂,践行了大语文的理念。
  如《大卫.科波菲尔》一文是狄更斯的一篇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讲述了大卫悲惨的童年故事。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小说中人物及其工作环境的图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到大卫作为童工的恶劣生活环境和童年大卫内心世界饱受的煎熬,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小说的主旨。
  四、实现有效互动,因学定教
  由衷感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加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方式,也改善了师生关系,让课堂变得更高效。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手段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利于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
  例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做足了课前工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详批,然后选出相对较好的几篇例文及问题比较集中的文章,将其拍成照片展示在一体机的大屏幕上,然后让写作者朗读,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并点评。孩子们都很热情,参与度很高,这种生生互动对于朗读者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而其他学生的点评,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评析,无论是有关优点的点评还是对于缺点的评析,都是十分真诚的,点评课上的广泛参与,使得常规课堂气氛异常融洽,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教学目标。在有效互动中,教师的合理介入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探究能否得到不断的深入,而不是停留在同一层面上止步不前,这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点评中我及时进行补充,把问题集中的地方指出来,让学生引以为戒,然后对症下药——针对问题进行随堂小练笔。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是双向的,它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诊断。运用多媒体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多媒体这个强大的后盾支撑,教师本身必须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确保更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只有借助信息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切实提升学习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