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芦秀章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并开始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以开展综合性教学。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结合生活;策略探讨
  生活化教学是指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将教材内的知识点与生活有效衔接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现实生活的运用,能够在思考问题时联系生活中的经历与见闻,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生活中的教学元素开展生活化教学,构建多元活力的教学课堂。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践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学生每天沉浸在写、读、背的氛围中,导致思维受到一定局限性。有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排斥感和抵触心理,期盼着有一天可以像大人一样没人管,独立自主还能挣钱,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哪里会感受到生活的苦。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学生来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生活中方方面面仅限于知道,并没有深层次接触和实践,缺乏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的机会,忽视对社会生活的了解。然而,生活实践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之处,能够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解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在实践中成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普遍的内容僵化问题,在一些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中,教学内容和实际之间相互脱离,难以体现知识点的生活化特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仅仅依照教材进行知识灌输,与生活实际之间缺少紧密的关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理解不足,难以学会知识的有效运用,在生活的实际场景中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有效衔接。另外,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应试考试中,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熏陶和强化,实际上初中教育不仅要讲授知识点,还要加强对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转变,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学生能够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品格,才是教育的重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按照考试的标准和考试的内容方向进行知识讲解,导致学生难以受到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深层次熏陶,缺少对自身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培养的意识,难以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拉开了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精神层面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综合成效有待强化。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从生活实践活动中得来的,老师要不断创造生活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其学科素养。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俗话讲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世间万物的生存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则性的,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更要遵守规则和秩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规则,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要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的规则和秩序,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并且懂得积极维护和改进规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二)整合生活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已经开始注重贴近学生和学生的生活。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是不能仅仅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把生活中的内容和教学内容整合,积极地去找寻生活素材,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原型来给学生展示更加直观的信息,做好生活和教材的联系。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素材作为教学案例,然后进行适当整合,这样也就起到了一个借助生活案例现身说法的效果,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帮助学生能够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网上交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社会新闻报道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网络上面交友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正确地利用网络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和安全,怎样做到规范上网,如何更好地识别网络上的犯罪行为等,通过这些案例能够让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作用,也可以借助鲜活的案例给学生起到更好地警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总结。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新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活逻辑的体现、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需要均指明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因此,初中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桎梏,将教材与生活科学衔接起来,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利用其优势,推动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统一,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进而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金花.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 学周刊,2023,(07):133-135.
  [2]沈明海. 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情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成才之路,2021,(3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