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
【作者】 陈卫光
【机构】 (福建省福清东张中学)
【正文】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古诗词为载体,使得千年的文化积淀得以传承。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又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本文主要探讨部编版初中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旨在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增强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融合策略,推动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意义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古诗词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占据很大比例,通过阅读和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了解古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其次,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材内容在结构编排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选取的古诗词充满了结构之美、情感之美、韵律之美,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操。最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刻体验古诗词中蕴含的微言大义与深层次的艺术美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既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
1、介绍创作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古诗词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通过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传统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龟虽寿》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小说《三国演义》来吸引学生兴趣,再展开联系《龟虽寿》的创作背景。《龟虽寿》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已完成统一北方大业,风光无限时所作的诗篇。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朗读文章,感受到诗人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利用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2、创建诗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构建具体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对多样化教学的要求,结合诗词歌赋的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完成诗中情境的创造,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单一形式,创设多元化的学习场景,引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古诗《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西域的音乐和沙漠的影像,辅以教师范读等手段,在学生的眼中构建出这样的一幅壮阔景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一柱孤烟直上云霄,俯首远瞰,细细的黄河横贯沙漠,一轮火红的落日正在缓缓地下落。教师通过构建出具体的诗词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表达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和诗人豪放开阔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边塞诗派的含义、该诗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相关内容,同时向学生介绍其他脍炙人口的边塞名篇进行单元文化整合,推动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互相融合,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贴合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共鸣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既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也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贴近现实生活以引发学生共鸣、将知识落脚于优秀传统文化以推动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此句将树枝上的落雪巧妙地比作了春天盛开的梨花,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中雪落树梢与三月梨花争春盛开的场景和诗句所蕴含的景象相互比较,感受诗句在描写雪景方面的形象和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句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在寒冷季节的户外,毫无保暖措施的双手使用工具,如此不难想象在寒冷环境下金属和皮肤接触的感受,与诗中“将军”为杀敌精准光手握“角弓”与“都护”为御敌身穿金属铠甲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体会,感受诗人在刻画人物神态时对于细节的准确把控真可谓入木三分。教师通过古诗词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对诗词意境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新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遥相呼应。
4、深入剖析诗句,感受诗词美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能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带领学生体会传统古诗词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字的美感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和传统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的古诗《行路难(其一)》时带领学生关注具体的诗句,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比对,明确诗人的情感和心态完成了从“拔剑四顾心茫然”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转变,尤其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会”字在经过教师的深入讲解之后,更能让学生们感受李白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突破现实的“风浪”,冲向心中理想的“沧海”的豪迈气概,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也可以将该诗的重点句和李白其他脍炙人口的名句进行比较,感受李白人生轨迹的变化和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灿烂的盛唐文明,进一步地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貌。
在初中阶段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需要考虑具体情况,提出符合新课标的、科学的融合策略。通过深入阅读文章、创建诗词情境、深入剖析诗句和贴合现实生活等不同的策略推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吕丽红.古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天地,2023,(05):109-111.
[2]黄明强.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J].名师在线,2022,(17):43-4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融合策略,推动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意义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古诗词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占据很大比例,通过阅读和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了解古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其次,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材内容在结构编排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选取的古诗词充满了结构之美、情感之美、韵律之美,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操。最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刻体验古诗词中蕴含的微言大义与深层次的艺术美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既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
1、介绍创作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古诗词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通过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传统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龟虽寿》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小说《三国演义》来吸引学生兴趣,再展开联系《龟虽寿》的创作背景。《龟虽寿》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已完成统一北方大业,风光无限时所作的诗篇。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朗读文章,感受到诗人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深刻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利用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2、创建诗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构建具体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对多样化教学的要求,结合诗词歌赋的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完成诗中情境的创造,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单一形式,创设多元化的学习场景,引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古诗《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西域的音乐和沙漠的影像,辅以教师范读等手段,在学生的眼中构建出这样的一幅壮阔景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一柱孤烟直上云霄,俯首远瞰,细细的黄河横贯沙漠,一轮火红的落日正在缓缓地下落。教师通过构建出具体的诗词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表达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和诗人豪放开阔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边塞诗派的含义、该诗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相关内容,同时向学生介绍其他脍炙人口的边塞名篇进行单元文化整合,推动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互相融合,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贴合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共鸣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既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也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贴近现实生活以引发学生共鸣、将知识落脚于优秀传统文化以推动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此句将树枝上的落雪巧妙地比作了春天盛开的梨花,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中雪落树梢与三月梨花争春盛开的场景和诗句所蕴含的景象相互比较,感受诗句在描写雪景方面的形象和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句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在寒冷季节的户外,毫无保暖措施的双手使用工具,如此不难想象在寒冷环境下金属和皮肤接触的感受,与诗中“将军”为杀敌精准光手握“角弓”与“都护”为御敌身穿金属铠甲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体会,感受诗人在刻画人物神态时对于细节的准确把控真可谓入木三分。教师通过古诗词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对诗词意境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新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遥相呼应。
4、深入剖析诗句,感受诗词美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能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带领学生体会传统古诗词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字的美感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和传统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的古诗《行路难(其一)》时带领学生关注具体的诗句,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比对,明确诗人的情感和心态完成了从“拔剑四顾心茫然”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转变,尤其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会”字在经过教师的深入讲解之后,更能让学生们感受李白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突破现实的“风浪”,冲向心中理想的“沧海”的豪迈气概,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也可以将该诗的重点句和李白其他脍炙人口的名句进行比较,感受李白人生轨迹的变化和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灿烂的盛唐文明,进一步地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貌。
在初中阶段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需要考虑具体情况,提出符合新课标的、科学的融合策略。通过深入阅读文章、创建诗词情境、深入剖析诗句和贴合现实生活等不同的策略推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吕丽红.古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天地,2023,(05):109-111.
[2]黄明强.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J].名师在线,2022,(1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