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题导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郑淑荣
【机构】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正文】摘 要:初中阶段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课改政策的落实,使“问题导学”逐渐成为各学科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就是基于问题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其可以将学习难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而怎样有效地开展“问题导学”的历史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导学”逐渐被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勾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思考,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应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历史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是开展“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促提问,使学生敢想敢问
1.创设历史故事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以致用。教师创设不同的历史故事 问题情境,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准确地将历史问题 与情境相联系,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在历史故事情境中融入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 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时,可以将以下材料作为历史情境,并设计问题:如果你身处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其中一员干将,发表观点批判辜鸿铭等人的守旧思想,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感受新文化运 动时期的文化氛围,使其置身于情境中,提升探究新文化运动历史内容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问题导学”还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机械地 记忆知识点,有利于提升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真正实现 减负增效。
2.通过表演感受历史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新环境中,有机体对新环境的认识不是利用原有的图示接受或认识,受环境影响,其认知结构随之改变。因此,当学生身外历史情境中,受环境影响,针对情境的冲突点提出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思维发展。例如,教师在教授“西周的分封制”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剧本进行表演,并针对宗法制中的嫡长子制度与现代社会大众的认知这一冲突点进行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教师引导扮演三个儿子的学生思考自己该如何说服诸侯国臣民承认自己为继承者,其余的学生可以作为诸侯国臣民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历史课堂“问题导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分封制”的内涵,同时又是对初中教材内容的延伸,可有效地促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使其更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加强资料研习,以论证唤发问,使学生能问会问
1.运用史料,论从史出。
教师通过对“沉默”的历史知识的钻研和利用,能使这些历史知识发挥出更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从身边的历史人物入手来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随后再展示相关史料,更进一步设计深层次的 问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发生是偶然吗?为什么?通过“问题导学”提升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2.史料研习,问题层出。
通过史料研习,引导学生直接分析史料,能够更有 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提升其分析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另外,史料研习的活动形式应当是多样的。例如,在教授“秦末农民起义”这一内容时,可以给予学生三则材料,让学生分别概括每一则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先研习史料,再引导学生集体探 讨历史问题,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一定的肯定,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回答的角度、材料运用、表达技巧等做出相应的总结,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历史知 识的深入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有难度的知识。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创新技能,培养质疑习惯
1.以疑难问题引出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疑难问题,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授“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单元时,先引导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独裁的历史背景,然后设计问题:美国和德国同样面临经济危机, 为什么两个国家走了不同的道路?从而引导学生从经济 危机、国际形势、历史渊源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并总结原因。在这一深刻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探索历史 真相,思维能力无形中得到提升,历史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掌握。
2.以创造性提问引发思考。
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该有的家国情怀。想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问题导学”的开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例如,在教授“美国的独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画,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过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北美经济发展”等知识,让学生依据所给图画提出一些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这样创造性的提问对激发学生思考大有裨益,还有利于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散思维,逐步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问题导学”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问题导学”具有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促提问,使学生敢想敢问;加强资料研习,以论证唤发问,使学生能问会问;强化思维锻炼,提升创新技能,培养敢于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在被问和提出问题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郭会琴.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23(03):75-77.
[2]侯方才.初中历史问题导学育人的实践探索[J] .教书育人,2022(12):36-38.
[3]施小娟.以“问”导学,以“题”促教——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4(02):69-71.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导学”逐渐被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勾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思考,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应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历史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是开展“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促提问,使学生敢想敢问
1.创设历史故事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以致用。教师创设不同的历史故事 问题情境,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准确地将历史问题 与情境相联系,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在历史故事情境中融入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 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时,可以将以下材料作为历史情境,并设计问题:如果你身处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其中一员干将,发表观点批判辜鸿铭等人的守旧思想,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感受新文化运 动时期的文化氛围,使其置身于情境中,提升探究新文化运动历史内容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问题导学”还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机械地 记忆知识点,有利于提升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真正实现 减负增效。
2.通过表演感受历史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新环境中,有机体对新环境的认识不是利用原有的图示接受或认识,受环境影响,其认知结构随之改变。因此,当学生身外历史情境中,受环境影响,针对情境的冲突点提出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思维发展。例如,教师在教授“西周的分封制”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剧本进行表演,并针对宗法制中的嫡长子制度与现代社会大众的认知这一冲突点进行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教师引导扮演三个儿子的学生思考自己该如何说服诸侯国臣民承认自己为继承者,其余的学生可以作为诸侯国臣民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历史课堂“问题导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分封制”的内涵,同时又是对初中教材内容的延伸,可有效地促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使其更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加强资料研习,以论证唤发问,使学生能问会问
1.运用史料,论从史出。
教师通过对“沉默”的历史知识的钻研和利用,能使这些历史知识发挥出更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从身边的历史人物入手来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随后再展示相关史料,更进一步设计深层次的 问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发生是偶然吗?为什么?通过“问题导学”提升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2.史料研习,问题层出。
通过史料研习,引导学生直接分析史料,能够更有 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提升其分析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另外,史料研习的活动形式应当是多样的。例如,在教授“秦末农民起义”这一内容时,可以给予学生三则材料,让学生分别概括每一则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先研习史料,再引导学生集体探 讨历史问题,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一定的肯定,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回答的角度、材料运用、表达技巧等做出相应的总结,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历史知 识的深入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有难度的知识。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创新技能,培养质疑习惯
1.以疑难问题引出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疑难问题,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授“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单元时,先引导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独裁的历史背景,然后设计问题:美国和德国同样面临经济危机, 为什么两个国家走了不同的道路?从而引导学生从经济 危机、国际形势、历史渊源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并总结原因。在这一深刻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探索历史 真相,思维能力无形中得到提升,历史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掌握。
2.以创造性提问引发思考。
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该有的家国情怀。想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问题导学”的开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例如,在教授“美国的独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画,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过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北美经济发展”等知识,让学生依据所给图画提出一些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这样创造性的提问对激发学生思考大有裨益,还有利于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散思维,逐步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问题导学”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问题导学”具有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促提问,使学生敢想敢问;加强资料研习,以论证唤发问,使学生能问会问;强化思维锻炼,提升创新技能,培养敢于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在被问和提出问题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郭会琴.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23(03):75-77.
[2]侯方才.初中历史问题导学育人的实践探索[J] .教书育人,2022(12):36-38.
[3]施小娟.以“问”导学,以“题”促教——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4(0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