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 黄桂清
【机构】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灵川镇同化小学)
【正文】摘 要: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中之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阅读量小,好词佳句积累少,甚至是无话可说;找不到自己要写的素材,而无从下笔;对于掌握写作的方法更是难上加难;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于写作文没有丝毫兴趣。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提高
“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恶性循环现象。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我们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下面就我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的一些收获,与同行们一道分享,真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创设氛围、激发写作兴趣。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是因为作文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语文教师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逐步使他们乐于写作文。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任何新鲜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在他们学习写作的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那么以后的作文教学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然而,当今的作文教学的现状表明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对作文望而生畏。造成写作能力普遍较低,进而对作文更加不感兴趣,怕作文,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变“苦差”为“乐事”。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写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农村的孩子知识面窄,信息量小,玩是他们的天性,要让学生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要善于动脑,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根据孩子爱玩、好动天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作文内容渗透到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同时,针对有些不切实际的教材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裁进行创作,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创作,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促进沟通,融洽情感。另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方面,可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成就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精神,激发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切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如教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写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怎么样,以此来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不竭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没有文字的自然巨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只有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写作的兴趣,才可以摆脱学生写作的困境。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乡村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蓝天、白云、田野、村庄、群山、溪流、花草、树木,到处都是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也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养养鸡、放放羊,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地头劳动的甘苦和乐趣。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充实,劳动的快乐。如教学生写景,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回归到大自然中站在高山上,放飞他们的童心,望一望山下田野的碧绿;闻一闻油菜花的芳香;听一听树林里的鸟鸣,在草地里打几个滚,对着高山放声高歌,听着那山谷的回声,其乐无穷。在这种境界里,孩子们不仅心旷神怡,情绪高涨,而且还使他们建立了表象,觉得有东西可写,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欲一吐为快,再加上教师有目的地从景物的形、声、色、静、动等方面分层指导,他们慢慢就学会了怎样去写,怎样去表达。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高作文水平。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得不多,胸无积累,自然就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不想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多年来我除了上好教材中的阅读课外,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中汲取养料。我发动学生把家中的一些书籍带来,相互交换着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当然,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仅靠增大课外阅读量是不行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做好摘抄笔记,教给学生摘抄方法。如: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段篇,要求是要贴近自己的生活,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以求读后总有收获。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练笔的机会多了,作文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四、教给学生自改方法,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在训练时,首先要教给学生修改方法,指出修改范围。要教给学生用统一规定的修改符号,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找出有毛病的地方,在原文上进行修改,一次突破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然后逐步加深难度,达到全面修改。要让学生知道修改哪些方面:一是内容方面,看看中心是否明确、思想是否健康、情节是否真实、材料是否充实等;二是结构方面,看看顺序是否恰当、分段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等;三是语言方面,看看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连贯、有无错别字、有无用错的标点等。
五、多向评议,互相欣赏,共同提高。大家都知道,兴趣和自信是作文最大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离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总之,作文教学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勤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开辟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魏微主编。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慕菊主编。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提高
“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恶性循环现象。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我们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下面就我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的一些收获,与同行们一道分享,真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创设氛围、激发写作兴趣。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是因为作文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语文教师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逐步使他们乐于写作文。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任何新鲜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在他们学习写作的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那么以后的作文教学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然而,当今的作文教学的现状表明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对作文望而生畏。造成写作能力普遍较低,进而对作文更加不感兴趣,怕作文,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变“苦差”为“乐事”。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写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农村的孩子知识面窄,信息量小,玩是他们的天性,要让学生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要善于动脑,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根据孩子爱玩、好动天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作文内容渗透到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同时,针对有些不切实际的教材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裁进行创作,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创作,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促进沟通,融洽情感。另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方面,可有目的地收集课本上有关作家、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成就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作家、诗人的成才道路、学习精神,激发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切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如教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写写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后会怎么样,以此来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不竭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没有文字的自然巨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只有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写作的兴趣,才可以摆脱学生写作的困境。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乡村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蓝天、白云、田野、村庄、群山、溪流、花草、树木,到处都是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也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养养鸡、放放羊,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地头劳动的甘苦和乐趣。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充实,劳动的快乐。如教学生写景,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回归到大自然中站在高山上,放飞他们的童心,望一望山下田野的碧绿;闻一闻油菜花的芳香;听一听树林里的鸟鸣,在草地里打几个滚,对着高山放声高歌,听着那山谷的回声,其乐无穷。在这种境界里,孩子们不仅心旷神怡,情绪高涨,而且还使他们建立了表象,觉得有东西可写,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欲一吐为快,再加上教师有目的地从景物的形、声、色、静、动等方面分层指导,他们慢慢就学会了怎样去写,怎样去表达。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高作文水平。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得不多,胸无积累,自然就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不想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多年来我除了上好教材中的阅读课外,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中汲取养料。我发动学生把家中的一些书籍带来,相互交换着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当然,要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仅靠增大课外阅读量是不行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做好摘抄笔记,教给学生摘抄方法。如: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段篇,要求是要贴近自己的生活,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以求读后总有收获。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练笔的机会多了,作文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四、教给学生自改方法,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在训练时,首先要教给学生修改方法,指出修改范围。要教给学生用统一规定的修改符号,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找出有毛病的地方,在原文上进行修改,一次突破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然后逐步加深难度,达到全面修改。要让学生知道修改哪些方面:一是内容方面,看看中心是否明确、思想是否健康、情节是否真实、材料是否充实等;二是结构方面,看看顺序是否恰当、分段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等;三是语言方面,看看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连贯、有无错别字、有无用错的标点等。
五、多向评议,互相欣赏,共同提高。大家都知道,兴趣和自信是作文最大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离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总之,作文教学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勤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开辟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魏微主编。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慕菊主编。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