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单元视角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几点策略

【作者】 周 磊

【机构】 (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


【正文】

——以五下《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单元为例

  摘 要:能够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分析并从中提取和使用有效信息,已成为人们数学数据分析能力的一部分。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未教先知,如何基于学情,基于单元视角,进行五下《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单元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呢?可以通过知识点串联,数据对比,情境中体验,层层递进等方式提高了单元设计综合运用,使单元整合效果显著,更让德育渗透在学习中,提升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能力。
  关键词:数据分析;单元视角;统计与概率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主流理念。能够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分析并从中提取和使用有效信息,已成为人们数学数据分析能力的一部分。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未教先知,如何基于学情,基于单元视角,进行五下《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单元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呢?笔者通过前测数据收集分析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开展单元整体设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节项目研究课,调整两节练习课的内容和层次,在一减一增一调整中让教学更顺应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让学习更深入。鉴于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想法,与同行研讨。
  1.以点带面促进知识点串联,整合运用突显数据分析能力
  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于整合课时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反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每课时的内容,而不是知识断节,不会应用。通过单元整合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点串联,学生反而能更好地接收。而原练习题目同样可以完成,因为单元整合后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不仅是对单一课时的掌握,更加是综合知识的运用,所以学生对原来的题目只会更加地得心应手,更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1)以学情分析为着力点,有效串联知识点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前测显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概念的理解、运用还是不是很明确,因此,要重视按顺序读图能力的培养,并能简练、清晰表述;同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两幅图分别代表说明?(指导完整回答:图片可能会是气温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感知统计图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学特征,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让知识点串联起来。
  (2)以素材分析为突破点,有效整合运用进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都有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选择合适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以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两课时合二为一,整合成一课时;增加了一节项目研究课,将我们的经典项目——“数说家乡”拓展课与本单元内容相整合。以“数”说家乡为主题,结合语文研究报告的撰写,数学的数据表示与分析,进行长作业项目式研究,渗透爱国爱家的德育主题教育。调整两节练习课的内容和层次,第一节重点关注统计图,第二节关注统计量。在一减一增一调整中让教学更顺应学情,长作业的加入弥补了本单元缺乏让学生经历统计全过程的这一不足;调整后的专项练习课,加入“统计的秘密”的微课,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让学习更深入。
  2.以学练结合促进知识的运用,整合提升突显数据运用能力
  练习不仅可以在学后开始,而且也可在学前开始,更可以在学中完成。在单元整体设计中,要结合知识有机渗透练习,在练中学、学中练、练学结合,提高效率,同时在整合中要把多个知识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练学结合提升数据的运用能力,促进知识的吸收、消化。
  (1)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为着眼点,加强学练结合整合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在明确步骤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再次经历这个过程,而这样的过程不是重复,而是练习中巩固,在教学中,学生这种活动从事多了,不断地获取信息,就会逐渐“亲近”数据,有效建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点,加强学练结合整合提升数据运用能力。在单元整合设计中,我们始终要围绕问题为导向,在课堂、课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比如“通过我们刚才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分析,你想说点什么呢?老师看到这个统计图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用?你能预测一下2017年我校学生情况吗?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意识到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能帮助人们进行预测,体会统计的价值。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建立大数据意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以情境相容促进体验数学魅力,整合渗透突显德育教育
  教师将折线统计图二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后,在课程中加入了“统计的秘密”以及“热爱的家乡”这类体验课能很好的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热爱的家乡”这样的体验课和练习课,将学生的家乡气温或是地理环境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点更加可以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学习。而家乡也正是学生熟悉的地方,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所以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4.以多样化教学促进知识层层递进,整合提升突显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中,借助调查实践、课件演示、学法迁移、观察想象等手段,以对比沟通贯穿全课,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思考与交流,掌握数据表示的方法,提升数据分析的能力。例如教学一开始呈现两条没有数据的折线,让学生反复经历猜想、分析,再猜想再分析的思辨过程。通过单式和复式的对比,以“哪个月温差最大”进而引导学生描述、分析图中相关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呈现都不是直白的,数据分析的要求更高,学生对数据的关注度不断增强,不断思考着数据背后的信息,多次呈现没有标注具体数据的折线,让学生在信息与数据中辨析。总的来说,就是教师首先要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问题,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善于设计关于学生身边的问题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并且更快融入课堂学习的,多接触这类情景化问题后,学生的数据分析的意识就会随之提高。其次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让学生在分析收集分析整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以及方法。然后要将数据分析的观念渗透进日常的生活当中,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进生活那么才算是真正的学有所用。教师就是要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的学习,最后达成数据分析观念的提升这一教学目标。
  总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需要我们在基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对症下药,从实际出发,找到解决之法,才能给课堂带去实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孔朔。孔企平。小学数学“统计与可能性”课程国际改革动向分析[J]。小学数学教师,2018,(2)
  [2]蒋秋。陈朝东。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融合探析[J]。教育学刊,2013,11
  [3]张懿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现状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5,(18)
  [4]于帅。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