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 加毛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初中语文教材中承载着几千年语言文字智慧的结晶,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指引着现代初中生向着积极阳光、综合发展方向不断成长。本文着力探索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紧紧围绕培育学生个体思维、想象思维、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等主题,阐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重点思考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6个方面。那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实施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着力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策略作简单探究。
一、树立自主意识,培育学生个体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认知浅薄,对于文章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浅层面,教师需结合教材特征,引领学生深化探究文章的本质,为呆板的文字赋予灵活性,启发学生冲破思维的桎梏,获得精神的全面升华。例如: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师可以先不急于展开文章的讲授,以作者的背景疑问引入激趣,以“为什么称杜甫为圣人?”杜甫与李白的“诗仙”与“诗圣”由何而来?拓展本节课相关但是教材中省略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形成宏观的认知,在背景摸索的过程中,穿越到诗人的朝代,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心境,进而结合生活感想身临其境般感受作者的崇高精神魅力。这种自然而然的课堂内容导入令人回味无穷,学生不由自主的展开思考与讨论,相较于单调的文章阅读以死记硬背,套用模板式的情感表达多了一份自在安然,学生的理解油然而生而非机械化的人云亦云。“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句妙笔生花充斥着诗人伟大的情操,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顺着作者的思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本形成心灵的沟通,全程教师无需过多的口头讲授,而是予以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节课堂氛围,让文章的意境始终徘徊在课堂之上,荡气回肠的洗涤学生的心灵,刷新认知,在时代气息中突显出文章的精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意识。
二、有效点拨辅助,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代表教师就要对课堂流程的有序推行放任自流,反而教师应有目地的牵制课堂朝着秩序的轨迹推行,在不影响学生思维方向的同时,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初中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难免因为自身的能力受限,表达的观点不够明确或者思考的问题过于浅显,教师需善用语言艺术,时刻牵引学生的神经,引发学生深度的讨论与理性的争辩,在课堂上形成良性竞争之风。教师需以宽容的心态容纳百川的接收来自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路,结合学生的阐述做出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不拘泥于单向的思路,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环境使得学生乐于课堂争辩,互不相让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延伸。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近年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运用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初中语文任课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同时,教与学的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在学生有了一段时间的文学积淀后,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单调的课堂上为语文赋予多彩的生命力。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后,展开角色扮演,寓教于乐抓住重点,形成知识的连贯,徜徉在语文的美妙情境中,汲取广泛的真谛。
四、延伸课外内容,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长期呆板的课堂制约,也容易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缺乏求知的激情,教师应让沉闷的语文课堂始终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学生潜移默化填补了认知空缺,升华了文学素养,例如:学习“爱莲说”时,教师可让学生们暂时遗忘苦涩的知识点,展开“你喜欢什么植物,为什么?”的讨论,学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喜好兴致勃勃的展开讨论,抒发出各自的见解。同时在描绘自己喜爱的植物时,学生难免会互相争论,将植物迁移到精神层面,以此带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学生的理解也就更加直观了,以莲花的引申义拓展“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梅花不畏严冬酷寒,虽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菊花凌寒傲霜,象征孤高的隐者;牡丹花开热烈灿烂,是豪华富贵的象征。”超越文本本身达到视野更为开阔的境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初中语文既要衔接前期的基础部分,又要为后续深化的内容铺陈做好准备,有着重大的育人责任。素质教育在语文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完成知识的串联,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发挥出个性化的特征,得到个人基础之上的循序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2]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60-62.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重点思考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6个方面。那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实施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着力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策略作简单探究。
一、树立自主意识,培育学生个体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认知浅薄,对于文章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浅层面,教师需结合教材特征,引领学生深化探究文章的本质,为呆板的文字赋予灵活性,启发学生冲破思维的桎梏,获得精神的全面升华。例如: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师可以先不急于展开文章的讲授,以作者的背景疑问引入激趣,以“为什么称杜甫为圣人?”杜甫与李白的“诗仙”与“诗圣”由何而来?拓展本节课相关但是教材中省略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形成宏观的认知,在背景摸索的过程中,穿越到诗人的朝代,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心境,进而结合生活感想身临其境般感受作者的崇高精神魅力。这种自然而然的课堂内容导入令人回味无穷,学生不由自主的展开思考与讨论,相较于单调的文章阅读以死记硬背,套用模板式的情感表达多了一份自在安然,学生的理解油然而生而非机械化的人云亦云。“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句妙笔生花充斥着诗人伟大的情操,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顺着作者的思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本形成心灵的沟通,全程教师无需过多的口头讲授,而是予以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节课堂氛围,让文章的意境始终徘徊在课堂之上,荡气回肠的洗涤学生的心灵,刷新认知,在时代气息中突显出文章的精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意识。
二、有效点拨辅助,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代表教师就要对课堂流程的有序推行放任自流,反而教师应有目地的牵制课堂朝着秩序的轨迹推行,在不影响学生思维方向的同时,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初中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难免因为自身的能力受限,表达的观点不够明确或者思考的问题过于浅显,教师需善用语言艺术,时刻牵引学生的神经,引发学生深度的讨论与理性的争辩,在课堂上形成良性竞争之风。教师需以宽容的心态容纳百川的接收来自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路,结合学生的阐述做出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不拘泥于单向的思路,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环境使得学生乐于课堂争辩,互不相让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延伸。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近年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运用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初中语文任课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同时,教与学的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在学生有了一段时间的文学积淀后,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单调的课堂上为语文赋予多彩的生命力。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后,展开角色扮演,寓教于乐抓住重点,形成知识的连贯,徜徉在语文的美妙情境中,汲取广泛的真谛。
四、延伸课外内容,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长期呆板的课堂制约,也容易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缺乏求知的激情,教师应让沉闷的语文课堂始终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学生潜移默化填补了认知空缺,升华了文学素养,例如:学习“爱莲说”时,教师可让学生们暂时遗忘苦涩的知识点,展开“你喜欢什么植物,为什么?”的讨论,学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喜好兴致勃勃的展开讨论,抒发出各自的见解。同时在描绘自己喜爱的植物时,学生难免会互相争论,将植物迁移到精神层面,以此带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学生的理解也就更加直观了,以莲花的引申义拓展“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梅花不畏严冬酷寒,虽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菊花凌寒傲霜,象征孤高的隐者;牡丹花开热烈灿烂,是豪华富贵的象征。”超越文本本身达到视野更为开阔的境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初中语文既要衔接前期的基础部分,又要为后续深化的内容铺陈做好准备,有着重大的育人责任。素质教育在语文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完成知识的串联,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发挥出个性化的特征,得到个人基础之上的循序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2]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