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方法

【作者】 陈会丽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2团学校)


【正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极为关键。因此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教学方面积极优化自身课堂教学,运用趣味、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
  初中阶段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虽然在卷面考试中分数占比不高,但是这门学科对学生未来思想认识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教育意义。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受传统教学惯性影响较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施课堂教学。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保持着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常以考试成绩为导向,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方法,甚至“题海战术”来实施教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不论是“填鸭式”教学还是“题海战术”,都是事倍功半的过时方法,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轨
  虽然现在的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联系实际,那么课程教学就仅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内容不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会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服务于生活需要,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教育教学的惯性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倾向于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指向考试成绩,不指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一)改变落后教学观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教师能否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取决于教师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可见,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改变自己落后的教学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将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以灌输知识引导到以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切主动的改变都源自认识的改变,而认识的改变则主要源自自我反思。因此,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参加教育研讨会、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及与同行交流,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意识和专业素养。接受新知识和方法也是改变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积极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育趋势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此外,持续的专业发展也会带来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专业发展活动,如教育培训课程和教学交流会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与同行交流,教师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教学联系时事热点
  兴趣是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有效完成学科教学的基础。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科探索。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师若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离不开生活。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道德与法治,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善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一桩桩具体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具体的经验将抽象的理论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他们从自身的日常经验中找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钥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活动时,能够灵活自如地将生活实际特别是时事热点融入进去。实践表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有效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眼界,发散学生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将热播电影《长津湖》融入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观看并组织观后感座谈会,引导学生对电影进行鉴赏,挖掘作品中的国家大义、民族自信和牺牲精神。通过插入观影环节,道德与法治教学就跳出了单一说教的模式,既能为课堂注入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开展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提出问题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学习。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提出问题,能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协作和交流。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培养终身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开展问题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计引人思考的问题
  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以“怎样消除青春期烦恼”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你现在有哪些烦恼呢?情绪是否稳定呢?哪些事情让你觉得烦恼呢?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来源、背景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提供资源和指导
  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源,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信息。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信息筛选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4.学生合作与分享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供反馈与评价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6.总结与分享成果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和思考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和知识交流。
  (四)实施互动式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和学生平等互动,实施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记忆有着重要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博采众长,采取多种策略来开展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导他们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小组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观点和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为了增强讨论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深入问题内部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然,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互动技术也在进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利用诸如在线投票、在线讨论板、虚拟实验室等工具,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此外,创造一些其他的条件,如将学生带到实际场景中进行考察和实践,也是强化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互动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体验式的学习会对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如何培养自信心”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不自信及不自信的表现,并引导他们找到克服不自信的方法。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课标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使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鉴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性较强,为优化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师应改变自己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善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联系时事热点,开展问题式教学,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实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道德与法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