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作者】 李 瑞

【机构】 (安徽省凤台县职业教育中心)


【正文】摘 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包含了较多的机电领域生产制造的必要技能,在机电制造业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并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当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存在一定问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应以适应人才需求为重点进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改革。本文论述了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思路、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更是如此。但是,在目前的中等职业院校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必须加大关注力度,尽量避免其在日后的教学中出现或尽量减小其影响。下面就对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调整课程设置,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设置新的专业课程,充实专业内涵
  过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只考虑机和电两部分,这与当前机电领域内机电技术正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工业生产实际是不相适应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数控技术在机电行业已被普遍采用,它集微电子、计算机、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造业市场对掌握数控加工技术、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日益增加。CAD/CAM软件在市场上不断推出,给人们提供了虚拟设计、建模和装配技术,解决了机械制造中曲面造型、产品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等复杂的工程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性能及可靠性。学生掌握了这些CAD/CAM软件的应用,将使他们能更直接接触到实际的生产领域,便于其对先进生产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从适应机电专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出发,我们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增设了数控加工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等新的课程。
  (二)根据中职教育发展要求,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旧的课程作有机的整合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制的改革,由原来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加上实践教学学时的增加,使理论教学学时数明显减少,因此我们对理论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合并,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整合成《工程力学》;《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整合成新的课程《电工学与工业电子学》;《物理》不再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而将《物理》课的力学内容并入《工程力学》中;电磁学内容并入《电工学与工业电子学》中;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作了较大调整,整合成《机械基础》一门课。
  二、制定适应教学实际、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
  我们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的培养要依据教学内容,按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灵活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其思路,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知识基础较薄弱,在理论教学中,如果讲授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于接受,这样势必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制的缩短,课程的调整,各门课的教学时数都有一定的减少,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到本专业及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能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们通过研究分析,并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按“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新的课程设置对各课程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作了调整,各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
  三、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长期以来,中专学校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不够,而我们的培养目标应是动手能力较强的一般技术人员,因此应加强对机电技术应用的实践性教学。
  (一)增加实践项目和实训学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机电专业有关岗位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原有实习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数控加工实习(包括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钳工生产实习、车工生产实习,学生的实践机会得到了保证。同时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提高实习指导老师自身的知识层次和实际操作能力。一方面对实习指导老师外派培训,学习现代制造技术,同时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另一方面从工厂、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作实习指导。其次,对每一个实习项目都进行规范化管理,实习指导老师应做好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设备、工量具、材料等,坚安育证个生严格按操作规程实习操作全、系把各实目基本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传生三,练,化基本技能训练。实习过程导场示亲手操作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握项目的要,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
  (二)让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机电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组织考证
  组织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工艺、生产手段,了解机电领域机、电、计算机等技术紧密结合的新技术、新工艺。
  随着国家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工种要求持证上岗。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中专学生在获得实践实操能力的基础上,普遍要求学生在校时能获得多种岗位操作技能。因此,对专业学生加强了机电技术应用上岗证考证的工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就业意向,选择两至三种岗位作为上岗证考证的目标。
  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
  (一)创新教学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将学校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形式,设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室,使教室环境贴近生产车间。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参照实物进行理解,也可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要达到教学形式方面的理实一体化要求,学校需要统一组建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同时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需求采购配备专业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与车间生产相类似的氛围。日常教学中也要实行理实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施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参照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定,把专业性教学放入模拟生产的情境中进行。这期间,学生必须要完成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性课程学习、机电课程设计以及机电技能实训操作。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相互结合着学习,可以充分的使用项目教学及模拟环境的方式进行实操练习。
  1.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专业性课程设置方面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同市场进行有效结合,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教育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充足的产品研发场地,达到教学与生产双向合理化结合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为主导,尽量在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新的知识。应用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分解完整的学习过程为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项目,重新编写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参照教学方案来设计新的教学思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2.订单式培养。学校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特定方向性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签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订单,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及其项目的建设相互结合,同时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立相关课程,制定招生计划、学制及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企业对于不同技术岗位所需专业知识的特定要求,同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两方面一起拟定专业教学大纲,确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选定适合的教材,制定实操训练内容,还要对专业课程设定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达到企业最新的要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更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实际生产适应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1)编写全新的教学大纲。在重新编写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时,编者应该将机电专业性课程中内容相近相似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课程整体感比较强的教学大纲。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应当突出强调机电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依据工厂的实际岗位需求情况来制定专业性课程的具体排布。(2)编写全新的教学计划。学生所在学校需要将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及其主要负责人请入学校,与其共同编写适合未来指定岗位的的全新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必须要充分的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切实的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即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教具与工具一体化、作业与产品一体化等。
  (三)完善教学评价,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在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的情况下,学校方面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全面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最终的成绩高低是无法对学生的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价的,这样使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后对自身的评价不够准确具体,领学生对自身缺少一个有效的定位,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原因是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无法做到全方位的反映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学评价的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动态的,应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着变化的。  
  总之,优化整合后的课程设置,效果良好,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有利于学生成为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今后将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培养出更多更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宏,曹伟.浅谈电工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2008,(10).
  [2]孙守霞,孙海英.浅谈多媒体在电工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8).
  [3]石柳.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