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刘英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向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向转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创新教学模式,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以读思疑;以议解疑;以讲质疑;以练促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地理教学正由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向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方向转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创新教学模式,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以“读”思疑,唤起阅读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教材,通过“设疑诱学”,“对图学习”,唤起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思疑。
  1、设疑诱学。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设“疑”恰当,能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教学“日落之地”一课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日出、日落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有谁知道每天太阳下落的地方在哪儿吗?”学生急于知道每天太阳下落的地方,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同学急着翻开书本找答案。通过这样的设“疑”,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唤起了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对图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读图、做图练习,以调动和启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从地图上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具体形式有:
  (1)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同学阅读各类地图,如景观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看图前要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
  (2)画示意图。对于初中学生在阅读课文和地图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能以示意图的形式,把有关内容在图上加以反映,又如教学“日落之地”一课时,要求学生从图8.1中,画出欧洲的北部和南部的大半岛、西部的主要岛屿。
  (3)填地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板图。要求一个学生上黑板填图,其他同学可在下面跟着填,也可以利用地图填充图册对着大幅的挂图或学生用地图册,让大家一起填。这样,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依附在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不仅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引起一系列的联想,获得更多的新的地理知识。
  二、以“议”解疑,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在思辨、自议的基础上,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群学、讨论,具体进程以下:
  (1)自议。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己思疑、解疑。通过查资料,翻地图册,寻找知识、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2)同桌互议。同桌之间,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共同答案。
  另外,也可以通过临时辩论赛的形式来讨论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辩论中获取知识、总结知识,在辩论中锻炼口才、锻炼胆量。如教学《珠江三角洲——黄金三角》一课时,让学生辩论“哪些地方属于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这几个地方成为黄金三角?”通过辩论赛发现同学们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发言,而且还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以“讲”质疑,打开思维闸门
  同学们根据“读”、“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给予归纳和补充。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期待教师给予讲解,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解疑讲疑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上。只有抓住“二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四、以“练”促疑,推进能力升华
  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常用方法是:
  (1)一课一练。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当堂课内完成填图册中的几个题目,或画一幅示意图,也可以用讲议形式当堂完成。采用当堂抽查和课后面批、详批等不同方法进行检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
  (2)小结练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每完成一个章节,指导学生用图表或书面语言列出该单元的知识逻辑系列和知识纵横结构,使之系统化,便于复习和掌握。
  (3)拟题练习。课堂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测验题和单元复习题,每人一份,相互解答,相互评卷。学生通过出题、评题,一方面有助于搞清各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自练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读、议、讲、练”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读”能思疑;“议”能解疑;“讲”能质疑,“练”能促疑。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读、议、讲、练”之间的关系,使课堂结构达到最优化,这样一定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好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12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学习报》山西省太原市建设南路15号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