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李春莲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正文】  摘 要:在当前形势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较大的完善。为了使整体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多的成果,及时地转变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结构组成的特殊性,对其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将创新理念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将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展开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综合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解题方法中,有利于转变他们的思维,培养其相应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内容组成上有着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客观地决定了其整体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在小学数学教育教育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入创新理念,不仅有利于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适应了当前形势下国家教育部对于小学教育大纲的整体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必须将创新教育作为所有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为学生未来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提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经概念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不一样的条件和智力发展情况,导致了小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有些小朋友接受比较快,有些小朋友接受得比较慢,有些小朋友比较注重基础的把握,有些小朋友悟性稍高等等现象,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程度,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的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是教学是重要举措,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加减法”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加数与被加数的应对位置;能加减庞大的数据,提高学习能力;第二层,能就加数与减数之间,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同一结果的探索,归纳出怎样的可行性方法的种类,这一尝试是较为困难的,但是又是很有意义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三、勇于质疑,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中《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胜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从“好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到做“学问”,这就要求课堂上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应广泛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鼓励别出心裁,不反对猜测。爱提问题是儿童的本性和权利,为了使学生勇于质疑,课堂上要求给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应明确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提问行为以及任何质疑,都是好事情。例如求15、12、30的最小公倍数,第一次用三个数的公约数3去除,余下5、4、10,第二次用4、10的公约数2去除,不能被2整除的5怎么办?这时有个学生自告奋勇的说:“我从书上得知,把5照写下来。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例题中该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的涟漪。讨论中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15、12、30分解质因数的去寻找答案,通过直观操作去理解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其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逐步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本领,过而形成解疑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的作用在于恰当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愉悦心理,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提问的满足感。
  四、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式,必须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在最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看谁的剪法多?”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