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 李才卓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探寻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教育”。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实施;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并走向恶化,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利用地理学科教学优势,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大力培养人们与环境友好相处、和谐发展的环保意识。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谈谈地理学科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一、深入挖掘教材,大力加强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主要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的关系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纵观全册,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
  二、结合现实国情,增强学生环境观念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运用多种方法,培养良好环境行为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工业污水处理”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当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工业污水处理的环境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允许学生以自己角色立场提出异议。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提高环境意识,规范环境行为。
  四、创新教学手段,加强环境法制教育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静为动,增强学生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确懂得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知道破坏环境与滥用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是触动法律的问题,同时能认识到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环保法制意识。
  五、走向社会生活,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如:①利用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3·12”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全校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图片展览;通过校电视网络、主题班会、黑板报、环保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活动。②组织学生到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过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环境状况的感性认识,也深化了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③开展“环境小卫士”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活动内容,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获得保护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如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访问,并把资料进行整理,形成问题向主管部门反映,从而使学生真正关心和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来。
  总之,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坚持“渗与课内,寓于课外”原则,不断去探索,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多、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占超,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年。
  [2]陈红,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