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作者】 陈 燕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正文】摘 要:数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数学的抽象化往往给小学生的教学带来大问题,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数学学习困难等问题。情境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困难,让小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还可以改善数学方面的学习困惑。本文总结了情境教学方法,并对其应用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运用策略
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等问题,这在小学生的课堂上极为常见,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关键指导和教师协助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此类问题,而生活情境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增加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薄弱等,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虽然老师对课堂的热情超前,但学生并没有领会到老师的教学重点。此外,小学生正处于从富有想象力的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思维发展还未成熟,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节奏,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情境式教学方法的使用离不开情境所创造的材料,当老师选择情境所创造的材料时,需要从小学生教育的实际特点出发,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这样才能创设出有效情境模式,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情况下的情境教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克、千克、吨的认识”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理解克、千克、吨的重量以及关系,教师利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换算的关系。比如,分别让小组学生称量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快,并且分析称出不同克数的糖有什么感受,由此可见,教师在选择创设情境的素材时,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从而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2.真实性原则
教师创造的学习情境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要给学生带来真正的体验感,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真实情况,培养小学生的真实情操。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通常需要将新知识与他们的初始经验相结合,以建立新的认知系统来实现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来创造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
3.连贯性原则
情境式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吸引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关注,而是通过课堂上数学教学的过程,将这种真实的学习情境推出来,使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辅助影响,使数学知识更容易理解,让教育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有吸引力,让学生对知识有渴望,自觉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学习时,需要注意情境与现实的统一性。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进行游戏式教学
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环节,他们对游戏感兴趣,同时也愿意为做好它付诸行动和努力。因此,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以创造学习情境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游戏模型,创造数学学习情境作为背景,实现“趣味学习”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堂关于如何认识“东、南、西、北”的课上,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辨认日出的方向和日落的方向,以区分东、南、西、北。然后,带学生做一个“找方向的游戏”,一个小朋友的分别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模仿“萝卜蹲”,进行游戏,让学生快速判断东南西北,并提高拓展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2.设置悬念式教学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的关键因素。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师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调整悬念和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初步结果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所测试问题的结果,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然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的问题设定方法,即采用各种由浅表至深问的启发式问题,让孩子以这种问题来认识这一课,并在教师的课堂活动中,独立思考,进一步探究问题的谜底,提高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点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比如,当讲解“旋转和平移”后,老师就可以直接展开问题“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都有什么你喜欢的项目?你玩过哪些项目?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呢?”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导入下一个问题,让他们自行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区别,再针对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给学生做一个分析,确定哪些是转动,哪些是平移。
3.布置合理化教学
在创造情境之前,教师应充分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条件,结合情境环境中的学习内容,这种探索可以迫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老师在上课时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设定任务时要从简单到复杂,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接受知识,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使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强化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时,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通过了解长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后再讲解周长计算方法,不仅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而且能有效促进课堂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情景,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有助于老师们顺利进行有效的教学,进而启迪他们的数学思想,从而明确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以情景化的形式合理运用,让孩子们从数学的教学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红巧.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2(17):57-59.
[2]夏晓慧.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177-178.
[3]覃智强.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89-190.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运用策略
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等问题,这在小学生的课堂上极为常见,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关键指导和教师协助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此类问题,而生活情境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增加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薄弱等,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虽然老师对课堂的热情超前,但学生并没有领会到老师的教学重点。此外,小学生正处于从富有想象力的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思维发展还未成熟,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节奏,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情境式教学方法的使用离不开情境所创造的材料,当老师选择情境所创造的材料时,需要从小学生教育的实际特点出发,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这样才能创设出有效情境模式,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情况下的情境教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克、千克、吨的认识”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理解克、千克、吨的重量以及关系,教师利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换算的关系。比如,分别让小组学生称量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快,并且分析称出不同克数的糖有什么感受,由此可见,教师在选择创设情境的素材时,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从而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2.真实性原则
教师创造的学习情境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要给学生带来真正的体验感,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真实情况,培养小学生的真实情操。在数学教学中,小学生通常需要将新知识与他们的初始经验相结合,以建立新的认知系统来实现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来创造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
3.连贯性原则
情境式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吸引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关注,而是通过课堂上数学教学的过程,将这种真实的学习情境推出来,使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辅助影响,使数学知识更容易理解,让教育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有吸引力,让学生对知识有渴望,自觉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学习时,需要注意情境与现实的统一性。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进行游戏式教学
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环节,他们对游戏感兴趣,同时也愿意为做好它付诸行动和努力。因此,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以创造学习情境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游戏模型,创造数学学习情境作为背景,实现“趣味学习”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堂关于如何认识“东、南、西、北”的课上,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辨认日出的方向和日落的方向,以区分东、南、西、北。然后,带学生做一个“找方向的游戏”,一个小朋友的分别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模仿“萝卜蹲”,进行游戏,让学生快速判断东南西北,并提高拓展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2.设置悬念式教学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的关键因素。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师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调整悬念和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初步结果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所测试问题的结果,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然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的问题设定方法,即采用各种由浅表至深问的启发式问题,让孩子以这种问题来认识这一课,并在教师的课堂活动中,独立思考,进一步探究问题的谜底,提高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点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比如,当讲解“旋转和平移”后,老师就可以直接展开问题“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都有什么你喜欢的项目?你玩过哪些项目?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呢?”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导入下一个问题,让他们自行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区别,再针对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给学生做一个分析,确定哪些是转动,哪些是平移。
3.布置合理化教学
在创造情境之前,教师应充分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条件,结合情境环境中的学习内容,这种探索可以迫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老师在上课时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设定任务时要从简单到复杂,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接受知识,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使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强化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时,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通过了解长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后再讲解周长计算方法,不仅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而且能有效促进课堂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情景,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有助于老师们顺利进行有效的教学,进而启迪他们的数学思想,从而明确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以情景化的形式合理运用,让孩子们从数学的教学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红巧.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2(17):57-59.
[2]夏晓慧.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177-178.
[3]覃智强.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