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新思考

【作者】 舒荣发

【机构】 (贵州省福泉中学)


【正文】摘 要: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不论在我们实际应用中还是陶冶情操、探索研究的过程中选修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教学;新思考
  选修课程的教学应以新课标相应内容的实施建议为基本原则,尽可能落实新课标的相关教学要求。只有这样,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一、“选”出“语文味”
  从内容上来看,选修课程涵盖较广,文学类、哲学类、历史类等,均有涉及。如何准确选择文本韵味就是挖掘选修课“语文味”的先决条件。所以选择其中适合学生认知基础与兴趣导向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准确选择韵味文本,教师从心理上就要对文本内容有着明晰的认知与判断,本着学生发展的宗旨,适应学生的素质现实、学业需求。以上述选修课程为例,教师可将《〈论语〉选读》内容进行划定,看哪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最为密切。在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均可利用“情景再现”的形式,借助诵读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人生哲学来源、个人魅力及思想体系等,使得学生能在情景中感知文本内容与韵味。教师亦可尝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最大点,如同为《论语》中的《高山仰止》一文,教师可将孔子、子路及颜渊间的情谊作为挖掘语文味的重点。在颜渊去世后,孔子一句“天丧予”,痛彻天宇,而未尽悲心。学生从语言的品味中,感知到情感之强烈,爱徒失却之斥天动作。成功的文本选择、绝妙的文本重点选择,让选修课堂不再承受“鸡肋之疑”,选在于精、选在于适合,功在于味。
  二、“整”出“语文味”
  “整”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搭配与组合。文本韵味并非凡课堂就能具备,要注重对所选课文进行某一主题的整合式重组,以利于学习进度的跟进与内容新颖度的提升。在学习时间上,教师可以做到更为收放有度,更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通过不同视角的理解,感知不同的文本韵味。文本内容的整合,既可以是选修模块间,也可利用教师的选材智慧,将课外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对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5外国小说欣赏模块进行课文选修时,教师如果仅仅是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的探讨,过分将小说鉴赏理论作为重点,那将极大地抹杀文本自身的韵味。如在选择该模块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必修课《一个人的遭遇》设定为学生早读内容,引导其进行情感体会。且可将《拯救大兵瑞恩》片段、《集结号》战斗场景等融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不同文学作品中对战争的表现手法,感知文学表现魅力。
  而到了文学赏读或者延展阅读时,可将《生》(沈从文)印发学生,引导学生对不同老人的命运进行理解,并从中体会同样题材不同创作手法的精妙,区分中外小说在写人叙事、主题表现方面的差异。其实,如果学生们接触外国小说并不多,国内小说还可以成为引子,用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与内容辅助理解。在逐步深入的内容及主题体会中,文本韵味自然会被激发与体会。
  三、“品”出“语文味”
  在选修课阶段,语文学习重在自主选择。所谓自主选择就是依照个体素质及兴趣导向的不同,选择固定文本的不同区间作为学习重点,从而完成整体课堂学习任务。从语文韵味的角度来看,这种自主选择是学习兴趣产生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真正走进文本内容,品读感知的前提。
  所谓品读,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对所选择文本内容进行内涵理解、主题认识及态度表述等。在高中必修课阶段,教师们都很注重品读在文本内容理解中的运用,而在选修课阶段,这一个习惯依然需要保持。如上述举例《〈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等古文类及欣赏类的模块内容,就需要不断品读,以达到对主题的多样化理解与共识。品读的形式可以是默读、朗读、诵读,也可以是自读、分角色朗读或齐读,可视情况而定。
  在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主题讨论时,很多教师都将注意力放在末段内容的品读上,可以肯定这段内容对于主题揭露有着极为明显的表述。不过,如果教师可以将最后一段内容聚焦于老人最后一言——“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时,那么学生对老人思想与状态、情感与心理的理解将更为深入,文本的韵味自然感知。当学生将这句小说台词,变作有声语言时,小说中的情景仿佛再现。倘若学生难以读出老人之感觉,教师可采用两种办法进行尝试。
  一为相似情景模拟。教师可设置一个情境,学生周六日未经允许进入教室读书遭到责罚的事情。可模拟被罚者语气,编出一段话——“我没有偷窃,也并没有触犯校规,我只是想读读书,为什么要责罚我?”学生通过模拟情境下的感知体会,逐步理解到了老人受到牵连后的无辜、无奈心理,形成了对战争行为有力的控诉。二为言语拓展。教师可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拓展为N句话,并加上老人之语气——“我与政治无关啊,也并没有招惹谁啊,我只是想与动物平淡生活,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罪?”从简单化、形象化的语词扩展与模拟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老人内心丰富、激烈的情感,从而品出“语文味”,深刻理解主题。可以说,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是语文韵味品读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将相似的小说桥段进行组合、对比式品读,可加深学生对不同文本相似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认识。这些桥段可以是语言描写等细节描写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细节描写间的表现情节对比。总之,教师授之以渔,学生品读成习,即可游刃于作者思想、文本魅力的感知与理解之间。
  从某个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育并不能倚重选修课来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阵地。即便从其中学得一些理论,也不该是教育目标所在。选修课,重在了解文本内容,扩展学生优秀文学作品阅读面,并以此帮助其品读感悟,品析语文韵味与魅力。作为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选修课的功能价值,帮助学生在趣味化学习中斩获更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凌峰.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学语文,2014(10).
  [2]叶鸿芳.高中英语选修课开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知识,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