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几点粗认识和做法
【作者】 蒲 珍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正文】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在全教会上明确指出:“教育素质要在新的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学科。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自党探索,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想、敢想、敢问。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积极地看待学生,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意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绝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已知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探讨,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的过程。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三、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就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创新活动源于问题意识。有人问爱因斯坦,他那些最重要的科学概念是怎样产生的,爱因斯坦回答说,首先是因为“我不理解最明显的东西”而产生的。爱因斯坦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对身边大量的现象要持去“理解”的态度,看一个事物或看一种现象,不管它是初次接触还是司空见惯,都不妨问一个“为什么”,养成“每事问”的好习惯。因此,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有可能引他们去探索,去创新。而现在有许多老师通常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学生极少向教师提问。教师提出固然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比较被动。学生质疑设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设问,学生质疑设问,要让学生经历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敢问,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设问,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而不要怕学生“乱说”耽误了教学时间而不放手让学生提问。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技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的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了人家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气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了升华。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实践,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神向往的精神圣殿。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20:13-14.
[2]丁敏.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10,VOL10(5):75.
[3]王红.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21(5):171-172.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学科。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自党探索,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想、敢想、敢问。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积极地看待学生,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意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绝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已知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探讨,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的过程。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三、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就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感受能力。创新活动源于问题意识。有人问爱因斯坦,他那些最重要的科学概念是怎样产生的,爱因斯坦回答说,首先是因为“我不理解最明显的东西”而产生的。爱因斯坦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对身边大量的现象要持去“理解”的态度,看一个事物或看一种现象,不管它是初次接触还是司空见惯,都不妨问一个“为什么”,养成“每事问”的好习惯。因此,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有可能引他们去探索,去创新。而现在有许多老师通常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学生极少向教师提问。教师提出固然也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比较被动。学生质疑设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设问,学生质疑设问,要让学生经历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敢问,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设问,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而不要怕学生“乱说”耽误了教学时间而不放手让学生提问。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技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的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了人家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气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了升华。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实践,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神向往的精神圣殿。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20:13-14.
[2]丁敏.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10,VOL10(5):75.
[3]王红.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21(5):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