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爱为底色,叩响心灵之窗

【作者】 鲍秀利

【机构】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正文】

——例谈特殊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一、案例背景
  单亲家庭孩子,往往对周围人或事物产生极强的敏感性。如果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孩子就会变得很内向、自卑,或者放纵自己,出现极端性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离婚率逐年上升。这就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面临与父母的分离,成为单亲孩子。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班主任该怎样辅导教育会更有效呢?下面,笔者就以本班的一个单亲孩子小楠为例,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这个教育话题。
  二、案例描述
  镜头1:2019年10月21日星期一,小楠同学没来上学。我打电话问孩子妈妈原因。她说:“孩子和我吵架,星期六晚上离家出走了,到昨天晚上刚回来的,今天读书不来了。”
  镜头2:2020年1月(寒假),小楠和母亲发生争吵后,一气之下,竟然跑到附近山上,并用树枝等搭了个简易棚,准备在山上过夜。后来,幸好姥姥找到了他,母子关系才得以缓和。过了几天(春节),小楠又和母亲吵架了,不管寒冷,赌气走入姥姥家附近的小河里,幸好有他人看见硬把他拉回岸边,才没酿成大祸。
  镜头3:2020年5月26日早上,阴雨绵绵,小楠同学又没来上学。我便打电话催促孩子母亲,没想到妈妈紧张地回答:“今天小楠读书不来了,他在家拿刀子闹自杀呢!”
  (补充说明:由于以上镜头,都是从我的日记和微信记录中选取的实例,所以利用谐音将这位小男孩化名为“小楠”。)
  三、寻根问源
  原来,小楠是从湖南转过来的。不幸的是,在他三岁时遇上父母离异,随后又跟着母亲千里迢迢地来到了余姚泗门。目前家中只有母子两人,而母亲文化不高,现在一家私人小厂做装配工,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且性子比较急躁,所以母子俩吵架已是家常便饭。尤其在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期间,母子俩天天待在一起,矛盾摩擦更为频繁。渐渐地,小楠逐渐意识到其他孩子都有父母的双重关爱,而他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连身边唯一的亲人——妈妈也经常打骂他,心里非常失落,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人,才逐渐出现了如上述镜头“离家出走”、“跳河自杀”、“拿刀割腕”等过激行为。
  四、智慧引领
  众所周知,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失了父(母)一方,在教育力度上就会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而类似于小楠这样的外地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则更为棘手。为了能找到有效帮助小楠的教育方法,我不禁想到了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最放弃不了的人是你》里面的主人公阿chao,因为他俩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我就向阿chao的数学老师学习,先查阅了很多关于单亲孩子教育的文章或书籍,然后边摸索边实践,发现“以爱为底色,静待花开”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巧换“包装”,精准契入,爱上学校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为了能唤醒小楠的灵魂,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我首先想办法进行多方位的包装。
  1、身份包装:记得孩子在刚入学时曾跟我说:“老师,我觉得你很像我的姥姥。”自此后,我就跟他约定,我就是你泗门的姥姥,学校就是姥姥家,每天家里与妈妈吵架时,你可以随时打电话找姥姥,不过前提是你必须每天都来学校看姥姥,不得赖学,这样做旨在让外地孩子在泗门多了一份亲情可以依靠。
  2、语言包装:我常以姥姥的口吻叫唤他的小名,看到他犯错时,总是先说七层类似优点的好话,最后才学着他说话的腔调指出需改正的某个不足之处,这样润物于无声,帮他逐个改掉了坏习惯。
  3、行为包装:为了能让孩子参与学习,我总是先让他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再给他以语言、拥抱、物质等奖励,然后再鼓励他完成学习上的一项任务,这样孩子容易接受。当他的行为出项反复时,我就让他用唱歌、或做一项体力活来代替惩罚,努力唤醒孩子积极改正的决心。
  (二)搭建平台,特设“专道”,陪助引领
  由于小楠是外地生,在这儿举目无亲,收到的关爱较本地孩子少,所以我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又为他搭建了许多专属平台,给予他“特殊待遇”,旨在榜样引领和温暖补充。
  1、故事引领。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利用孩子爱看电视的心理,全班只默许他可以在下午的营养餐时间到办公室边吃小点心,边看澳大利亚励志大师尼克.胡哲等短视频或用手机听故事,令他的心灵受到撞击。
  2、生生结对。平时,我还选派了一些班级优等生,常陪伴他一起玩耍和学习,在活动中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引领他学会自信,日益融入班集体。
  3、书信传情。我蹲下来和他约定:咱们既是亲人,也是好朋友,如果今后他碰到烦心事或困难时,都可写在纸上,并放到指定处,而我则定会在24小时以内写回信或帮他解决,否则断交;反之亦是如此。这个方法很实用,随着书信的传递,缩短了彼此心灵的距离,还使他学会了尊重和体谅。渐渐地,书信减少了,而我俩的感情却日益深厚,小楠与妈妈的关系也缓和了许多。
  (三)酌情分工,家校共育,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孩子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只有家校共同合作,教育目的一致,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分两步着手。
  1、书籍引领,书香环境。我考虑到孩子妈妈文化不高,也爱耍小孩子脾气,所以先以大姐姐的角度与她聊些女人话题,然后向她推荐《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被讨厌的勇气》等书籍,引领她调整自己的心态,规范自己的言行,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2、重新分工,保驾护航。我与她一起协商分工,由她负责孩子每天按时接送上学、放学,并在家指导孩子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至于做作业、与人相处等方面由班主任我尽力负责。这样妈妈的负担减轻了,心理压力小了,脾气少发了,母子关系也更加缓和了。
  五、实施成效
  以爱为底色,叩响心灵之窗。几年来的事实证明,面对类似小楠这样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班主任应蹲下身来,用爱浇灌,并耐心地帮他捉虫、施肥,不厌其烦地陪着他、引领他,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目前,小楠已逐渐树立信心,慢慢脱离“特殊待遇”,和其他学生一样积极向上,正如他的习作中所写:“我有一个‘会魔法’的老师,是她把我变得有礼貌;是她让我养成了每天回家要写作业的习惯;是她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长大了,也要当个‘会魔法’的老师!”当我看到这样的“花朵”时,心里欣慰之余,更深刻地领悟到“老师这份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最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期待高薪高职或者世俗的成功作为回报,他们能得到的主要是精神价值回馈,这也是真正的老师会因此而自豪”!
  六、案例反思
  (一)“蹲下”,是理解的开始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因为你没有走进孩子的心。人不论年龄大小,在与他人交往时,都渴望思想和感情上平等的交流。尤其在面对类似小楠这样敏感的单亲孩子,我先蹲下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再想方设法与其母亲沟通,帮他创造成长的沃土。然后再精心包装自己的身份、语言、行为等,以爱为底色,逐渐走近孩子的心,让他倍感温暖。这样他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跟着我向前走。
  (二)“抱起”,是转化的专道
  当我们在蹲下来与这些特殊孩子平等交流的同时,更应该为他们的未来着想。我们可以将他们抱起来,为其增设“专道”,给予高规格的特殊待遇,扩大视野,拨动心弦,可以加速孩子的转化。比如案例中,我抓住小楠爱看电视的喜好,特许他到办公室看励志视频、听启蒙故事等,然后逐渐加码,使他建立自信,飞速发展。
  (三)“放飞”,是成功的突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特殊孩子的辅导过程是先引导孩子认识自我开始,然后不断深化诱导和巩固的过程。班主任老师可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逐渐让孩子参与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班级管理等。当然,在此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出现反复行为,我们在全程要多加赏识,不带强迫,只有放飞孩子的心灵,感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达到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