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诗歌概貌小述
【作者】 陈奕恺
【机构】 (深圳中学高一(23)班)
【正文】(一)诗歌之独特
中华之诗者,乃言语之艺。其有二主:首者,可奏弹唱也。诗以歌鸣,出节律矣。次者,可以抒情也。《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华之诗,其引不类一,总又分二:首者,乃孔儒之敦厚;次者,乃屈平之抒情。
何谓佳篇?流时代之况也,次为对其朝也。康德曾曰:“美者,无功碌也。”诗之实质,斥之功碌,览人性之真也。诗者,不赞权、利、禄,反之,以其怜悯为重,弥幸伤之日常,超平凡之人生。
诗者,起于西周之朝。中华起源诗集,乃《诗经》也。其乃中华诗之源也,远归自以其为源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简练之语,其自组之,有强烈之感。想当初,临驾出征,杨柳依依;看今朝,我还归来,雨雪霏霏。往来之间,远归凸显。
农耕之朝,人依赖于地盘。“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别离故居,身在异乡,有“背井离乡”之情也。
汉之时,诗乃德之物,而民之乐府反之。其调不一,“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东汉末年,战乱纷起,服役者一去难归。既有幸者,返乡探之,物是人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诗经》之旧题也。
南朝乐府,丽也,为市县之声;北朝乐府,旷也,为汉诗之遗响。《陇头歌辞》云:“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人生之慨,精炼于四句之内,描勒一长远象图。
远方者,超越之性也,其可究之性、可诱之性、可思之性足矣。归去者、经验之习也。少小之时,欲往远游;老大之日,需望归来。不论远、归,其诗之义,为行路之景也。诗之?者,于生行路之况也。
东晋之时,陶潜觅诗于田园也。“久在樊笼里,复得归自然。”以归之世俗之题,化超越之思想。
人生之终为归矣。陶潜者,可解人生终极之困。此解之式,往后沿一哲。《归去来兮》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臬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身寄于世,其时犹短;人来之来,终去之去。
(二)诗歌之生活
自李唐来,诗之风有变。西汉之代乃至李唐年间,佛寺犹展。佛之教,淡历史之艰辛。人生暂短之诗亦寡矣。如若依存,乃太白之诗:“……呼儿将来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太白之诗,常往远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既往远程,惜别故居。诗句之间,为惜别故地,愿望远乡。
暮年,太白作《夜泊牛渚怀古》于南京:“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即往之程也。
太白之诗,终为远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太白而言,生于他乡——远方,非实之照,而乃抽象之区。
若太白为魏晋之终,则子美为唐宋之始。
子美之诗述最多,儒也。但其生不幸,正逢安史年间,漂泊万里。子美之诗,不似摩诘意于归,不似太白憧于远。其乡与其同泊,何处子美,何处其居。子美暮年之诗,多有前景之事。“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古诗真言者,高古也。其诗之首,有如太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子美不同,子美之诗,以常曰为始,以生之艰而化历史之困,以表向朝之关怀。
别于唐诗者,宋诗之点,在于个人,为生之实也。
苏子瞻《和子由渑池怀旧》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往日之途,如无痕之梦。此人生之悟者,同我情之憾也。
《寄黄几复》曰:“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诗为寄友人之辞也。忆旧年之春光美酒,念当下之衰落境况。“江湖夜雨”者,述人生之况味。
陆放翁《临安春雨初霁》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绕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世事犹艰,客居远乡尔回至故居,辗转反侧,夜自惆怅。
李唐前望,诗之者为大众而鸣,以独我之身观庶民之伤。自李唐来,诗之者为个人而鸣,诗之异风亦显矣。
(三)诗歌之主线
览古代之诗,有二好使之意象——山、水。山水之象,其于诗有独象者也。
《诗经》之内,静山以指归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流水可指碍障。“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山者,常直接之美也;水者,总三者之美也。“三省”之意,其自有理性,将自然之物作哲生之恩者也。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者,时间之悟也;山者,空间之旷也。孟子曰:“登泰山则小天下。”此情之述也。山水者,文史之基也。诗人之诗,或有往远乡者,或有叹生短者。但其遁世之觉者,静动山水皆为居。以此之志,有灵运之“模范山水”,有陶潜之“登东臬,临清流。”
李唐之时,太白山水意飘泊,浩然山水意乡园,摩诘山水意仕隐之托也。
长卿者,以青山作故园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钱起者,以青山作归去也。“忆家望云路,东去独依依。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遥羡书窗下,千峰出翠微。”
摩诘者,以流水作返归也。“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此为归去,不以生短之悲也。韦苏州之诗亦言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其流动之时,有归去之意。
山水之意,寄远归也。长跑漫漫,衍一别诗:羁旅之诗。宋之问《渡汉江》曰:“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归于岭外之遥,归足自之故居。尚于途中,乡人安否?其归客之心也。奈太白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子美之“星垂于野阔,月涌大江流。”同乃归之情,太白顺然,子美使气,其风之不同也。
远归者,人生之验也,同为生之喻也。因诗有远归生命之态,可使阅者有所感会。
指导老师:彭盛盛
中华之诗者,乃言语之艺。其有二主:首者,可奏弹唱也。诗以歌鸣,出节律矣。次者,可以抒情也。《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华之诗,其引不类一,总又分二:首者,乃孔儒之敦厚;次者,乃屈平之抒情。
何谓佳篇?流时代之况也,次为对其朝也。康德曾曰:“美者,无功碌也。”诗之实质,斥之功碌,览人性之真也。诗者,不赞权、利、禄,反之,以其怜悯为重,弥幸伤之日常,超平凡之人生。
诗者,起于西周之朝。中华起源诗集,乃《诗经》也。其乃中华诗之源也,远归自以其为源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简练之语,其自组之,有强烈之感。想当初,临驾出征,杨柳依依;看今朝,我还归来,雨雪霏霏。往来之间,远归凸显。
农耕之朝,人依赖于地盘。“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别离故居,身在异乡,有“背井离乡”之情也。
汉之时,诗乃德之物,而民之乐府反之。其调不一,“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东汉末年,战乱纷起,服役者一去难归。既有幸者,返乡探之,物是人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诗经》之旧题也。
南朝乐府,丽也,为市县之声;北朝乐府,旷也,为汉诗之遗响。《陇头歌辞》云:“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人生之慨,精炼于四句之内,描勒一长远象图。
远方者,超越之性也,其可究之性、可诱之性、可思之性足矣。归去者、经验之习也。少小之时,欲往远游;老大之日,需望归来。不论远、归,其诗之义,为行路之景也。诗之?者,于生行路之况也。
东晋之时,陶潜觅诗于田园也。“久在樊笼里,复得归自然。”以归之世俗之题,化超越之思想。
人生之终为归矣。陶潜者,可解人生终极之困。此解之式,往后沿一哲。《归去来兮》云:“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臬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以身寄于世,其时犹短;人来之来,终去之去。
(二)诗歌之生活
自李唐来,诗之风有变。西汉之代乃至李唐年间,佛寺犹展。佛之教,淡历史之艰辛。人生暂短之诗亦寡矣。如若依存,乃太白之诗:“……呼儿将来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太白之诗,常往远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既往远程,惜别故居。诗句之间,为惜别故地,愿望远乡。
暮年,太白作《夜泊牛渚怀古》于南京:“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即往之程也。
太白之诗,终为远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太白而言,生于他乡——远方,非实之照,而乃抽象之区。
若太白为魏晋之终,则子美为唐宋之始。
子美之诗述最多,儒也。但其生不幸,正逢安史年间,漂泊万里。子美之诗,不似摩诘意于归,不似太白憧于远。其乡与其同泊,何处子美,何处其居。子美暮年之诗,多有前景之事。“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古诗真言者,高古也。其诗之首,有如太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子美不同,子美之诗,以常曰为始,以生之艰而化历史之困,以表向朝之关怀。
别于唐诗者,宋诗之点,在于个人,为生之实也。
苏子瞻《和子由渑池怀旧》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往日之途,如无痕之梦。此人生之悟者,同我情之憾也。
《寄黄几复》曰:“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诗为寄友人之辞也。忆旧年之春光美酒,念当下之衰落境况。“江湖夜雨”者,述人生之况味。
陆放翁《临安春雨初霁》曰:“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绕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世事犹艰,客居远乡尔回至故居,辗转反侧,夜自惆怅。
李唐前望,诗之者为大众而鸣,以独我之身观庶民之伤。自李唐来,诗之者为个人而鸣,诗之异风亦显矣。
(三)诗歌之主线
览古代之诗,有二好使之意象——山、水。山水之象,其于诗有独象者也。
《诗经》之内,静山以指归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流水可指碍障。“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山者,常直接之美也;水者,总三者之美也。“三省”之意,其自有理性,将自然之物作哲生之恩者也。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者,时间之悟也;山者,空间之旷也。孟子曰:“登泰山则小天下。”此情之述也。山水者,文史之基也。诗人之诗,或有往远乡者,或有叹生短者。但其遁世之觉者,静动山水皆为居。以此之志,有灵运之“模范山水”,有陶潜之“登东臬,临清流。”
李唐之时,太白山水意飘泊,浩然山水意乡园,摩诘山水意仕隐之托也。
长卿者,以青山作故园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钱起者,以青山作归去也。“忆家望云路,东去独依依。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遥羡书窗下,千峰出翠微。”
摩诘者,以流水作返归也。“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此为归去,不以生短之悲也。韦苏州之诗亦言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其流动之时,有归去之意。
山水之意,寄远归也。长跑漫漫,衍一别诗:羁旅之诗。宋之问《渡汉江》曰:“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归于岭外之遥,归足自之故居。尚于途中,乡人安否?其归客之心也。奈太白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子美之“星垂于野阔,月涌大江流。”同乃归之情,太白顺然,子美使气,其风之不同也。
远归者,人生之验也,同为生之喻也。因诗有远归生命之态,可使阅者有所感会。
指导老师:彭盛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