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指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 教学目标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王玥棋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学为例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它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导向,更是评价的归宿。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准、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的时候,应该时刻关注教学的目标指向明确“将学生引向何处’和“让学生学会什么”作为教学关注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给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改进教学,破解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难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学为例,结合近年湖北省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结合本人参加核心素养大赛中的实践经验,基于对九年级教材解读、数学方式改进、教学素材选用等方面,提出指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策略研究。
  一、基于指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应用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要求以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明确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不再仅仅是指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容,还是支持学生学习的指导体系,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指引以及学习要求等。因此课程学习的意义不是让学生记住固化的知识点,而是形成知识理解的思维方式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知识的系统性,明确所学知识的意义,逐步理解方法论思想。这样的一个过程既是学习者主体认知发展的完善过程,也是其思想成长的培育过程,是其核心素养生成的过程。
  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与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依据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课程总目标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性表述,区别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思路与表述。所以对于很多教师目前对于核心素养目标的使用过于机械化,往往把核心素养目标等同于“三维目标”来使用。其实有的课程涉及到其中的两三种核心素养,有的是包含了五大核心素养,有的是重点只涉及到某一种核心素养。可是很多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都会通篇涵盖这五大核心素养,机械地将核心素养割裂表达,也有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没有融入学业质量要求。如果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密切关注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变化,那么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便不够精准、不够科学,必将影响课程标准修订的初衷。
  针对七、八、九三个年级涉及的教材中,尤其是要面对九年级的升学备考的紧迫性,教师应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材解读,明确教材单元结构体现哪些素养,可按教材结构一单元结构一课结构的顺序,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徽观解读教材,从而把握教材主线,理顺逻辑,理清内容,明确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就五大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怎样能在结合大单元教学中相结合,提高中考备考效率,并精准地应用于教学中做浅显探究。
  二、基于指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
  (一)加强教材解读,明确政治认同的学科素养的单元内容
  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材解读,明确教材哪几课要落实政治认同素养、哪几个单元结构体现政治认同素养,这是教师开展数学前必须准备的。可按教材结构一单元结构一课结构的顺序,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徽观解读数材,从而把握教材主线,理顺逻辑,厘清内容,明确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科政治认同核心心素养培育。
  九年级上册教材呈现出富强、民主、文明、和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线,共有四个单元,每一单元突出一个或几个学科核心素养[其分布如表1,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参照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二)读懂单元内容之间的逻辑,高效整合内容。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读懂单元内部之间的逻辑,对单元教学要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做到心中有数。如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要读懂“实现民主需法治保障、法治保障能更好地实现民主”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注意第三课和第四课之间的区别。教师要重点围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突出一个或几个素养。如教学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可重点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民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完普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并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等观点,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提高公共参与能力。教学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重点使学生认识良法善治,凝聚法治共识,认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观点,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生成,再通过相应讨论、探究、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中形成科学精神。
  (三)理清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
  微观层面上,教师在具体落实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注重课框之间的区别,明确每一框的重点。如第二单单元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一框“生活在民主国家”,重点应落在我国新型民主的形式和特点,指向“是什么”,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重点应落在人民参与民主生活的途径,指向“怎么做”。教学第一框,教师要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深人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符合我国国情、维护人民利益的新型民主,重点指向政治认同素养。教学第二框,数师要通过具体途径,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和科学精神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