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马晓星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路小学)


【正文】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很难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极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章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其培养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能为进一步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大家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应用题解题可以说是相对复杂的活动,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是教学活动的难点。事实上,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顺利找到答案,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对于众多一线的教师而言,一定要意识到这种变化,并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和手段,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在审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审题看似是简单的活动,实则不然,在审题过程中同样可以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审题,可以明确问题,明确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然后再通过回想,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出题目的意思。审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具体来说就是将题目中已经明确的和存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对于已经明确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对于尚且不明白的则可以选择一些其它的符号进行标记。审题应该是推理性的,也就是说不仅仅要明确题目中的相关条件,更要弄懂各条件之间的联系,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向。
  我们来看这样的一组条件:“某小学的五年级一共有52名学生,其中女生共有22人”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恰当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进行恰当的分组,然后进行讨论。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如“五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男生比女生多多少?多出几分之几等?”然后引导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做出合适的解答。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题目中的相关条件,而且便于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推理出合理的问题,进而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三、引导学生的合理想象与多向探求
  要想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解题条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理。
  例如,有一本书共有70页,小明特别喜欢读这本书,第一天小明第一天读了20%,第二天读了全书的30%,根据已知的这三个条件,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呢?学生通过思考,往往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
  结果一:1+2两个条件可以计算出小明第一天读了多少页书;
  结果二:1+3两个条件可以计算出小明第二天读了多少页书;
  结果三:2+3两个条件可以计算出小明两天共看了多少页书?还有多少页书没有看?第一天和第二天哪一天读得页数多?多多少等?
  结果四:两天读书的页数比例是多少等等…….
  通过这样的启发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学生也可以更加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学生能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起点,去进行解答。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对思维的准确性进行比较与鉴别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进行应用题解答的时候,有一类题目是相对较难的,那就是对于数量关系问题的解答。有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够勉强进行计算,但是也并非完全理解。为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确定计算的步骤,将算式列出来以后,不要着急得出计算的结果,而是要自己再反思以下算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题目的意思,是否能够真正反映出题目中所要求的数量关系,从而检验自己的思维是不是准确的,是不是合理的。
  我们来看这样的一道题目:有个货站需要运输一批货物,如果用A车的话,需要15个小时能够完成运输,如果用B车的话,则需要10个小时,如果同时使用A、B两辆车同时运输的话,几个小时能够完成呢?
  有的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45÷(1/15+1/10)=270个小时,这样的答案是不是合理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评估,两辆车辆同时使用,所需要的时间肯定是要远远短于任何一个车辆单独运输所需要时间的,而270个小时远远大于10个小时和15个小时,这样就可以得出来答案是不合理的。
  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在再思考,A车单独运输的话,每个小时能够运输45÷15=3吨,而B车单独运输的话,每个小时能够运输45÷10=4.5吨,也就是说,两辆车辆同时使用的话,所需要的时间应该是45÷(3+4.5)=6个小时,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往往利于学生对题目的深层次理解,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得到提升的,但是这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在应用题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顾占明.谈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21,07
  [2]张志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中),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