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评价反馈,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能力探究
【作者】 谢长迎
【机构】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中学)
——以统编版《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一课为例
摘 要:黄牧航教授在历史学科的测评体系中提到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为:历史知识获取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表述能力。新高考模式“3+1+2”的实施,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较以往更突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更具有迫切性和实用性。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本人认为巧用评价反馈,尤其是活动课堂,对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能力(语言组织、语言表达、书面表述)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组织;评价反馈;语言表达;书面表述
黄牧航教授根据高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把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确定为:历史知识获取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表述能力。[1]在历史课堂中如何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强历史表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能力,是三新背景下课堂改革的要点。本文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收官之作的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为例,通过课前学习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学科相关资料提升学生语言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及连贯性;课中收集成果汇报及老师评价反馈,检测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课后作业的创设检测学生语言的书面写作表述能力三个方面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能力。
一、通过预习任务驱动,提升学生历史语言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及连贯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2]根据活动课特点,我设计了预习任务驱动环节,希冀通过预习任务清单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编辑资料,通过一系列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历史语言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及连贯性。从预习清单的小组探究主题看,尤其是第一、第二组的主题,重点考查学生历史语言内容组织逻辑性及连贯性。以下是预习任务清单:
二、通过成果汇报及老师评价反馈,检测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通过预习清单,四组同学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组成了兴趣小组,并选择了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了探究。第一第二组以图表形式完成,主要检查学生收集、整理所学知识。第一小组的学习任务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选取古代疆域变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这一段历史进行梳理。通过总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构建起系统的时空观念。第二组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江门五邑地区管理制度变化,这个主题我们书本并未涉及,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乡土历史进行搜集、整理材料、组织语言。我们第二组同学是需要经过走访江门图书馆、文物局、查阅地方史料完成作业。检测两组学生预习作业的重点是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晰、史实是否有错误。以下是第一、第二组学生汇报成果:
从第一第二小组汇报的作业来看,学生能够以时空为线索,结合纲要上所学知识及收集的资料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编辑,学生作业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晰、史实准确。从汇报成果来看,学生收集资料范围不够广,史料不够丰富,但作为初次活动课,已初步达到活动课要求即通过活动探究形式,整合乡土资源,关联乡土历史,以小见大的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升学生历史语言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及连贯性的能力。
第四兴趣小组要求本组代表对本小组成员收集、整理、编辑后的资料进行口述汇报,主要检测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日常课堂教学设计中,评价反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3]。新课标提及课堂上要多维度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具体内容,制订等级化、个性化的评价目标。[4]为更好反馈学生汇报情况,结合本节活动课特点,我制订了活动展示评价量规,这个评价量规主要是给予同学们给汇报同学进行打分,发挥同伴互评的作用,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呈现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以下是活动展示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参考考试小论文的评分标准分别从选题角度、论述过程、主题升华和语言表达四个方面检测学生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设计活动展示评价量规,一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对论述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二来也为教师通过评价量规对学生活动课堂的即时评价反馈做铺垫。英国教育学家威廉亚瑟说过:“平庸的教师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5]同时结合黄牧航教授提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评价量表,有针对性地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评价”,[6]学生口述汇报完之后,我对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启发:
老师即时评价反馈
黄牧航教授认为:评价反馈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把教师即时评价反馈放在学生评价后面,是为了更直观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评价以及通过对评价分数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做论述题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了解在组织语言过程中,同时熟悉小论文给分模式。具体分数的评定,让学生更直观了解自己的汇报情况,老师的即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分数得失情况。
三、课后作业的创设检测学生语言的书面表述的严谨、准确性。
因为本课是一节活动课,为更好推广成果及加强学生书面表述能力,第一组、第二组要求学生在不足的地方进一步完善修改再通过板报形式进行成果的推广。同时我设置家史探寻课后作业,即要求同学们通过访谈自己的祖辈、父辈,查阅家谱、地方志或其他相关资料,探寻自己家族的历史,选择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家族成员,以“我的家史——家国情怀”为题,撰写一篇历史习作,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习作。
历史习作对于高一的学生有一定挑战性,作为一节活动课的课后作业,这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编辑文字及修改,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书面表述的严谨、准确性。以上是学生的初稿,从高一学生学情分析,以上作品算还不错。批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文章句句洋溢着同学们对祖辈的敬佩、身为晚辈的自豪情怀。历史写作既是写历史、又是写未来;既是写家族、又是写国家。正是对个人、家庭、国家历史的剖析与总结、反思,方可指导现世,启迪未来。
结语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关键能力”包含历史探究和历史表述能力。本课是活动课,希冀发挥活动探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能力。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活动课操作难度大,得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如确定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分组及进行考查,搜索资料,及在编辑资料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不断地修改语言。繁忙的高中生活中,组织一次探究活动非常不容易,但作为《中外历史纲要(上)》收官之课,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而且从这节课的过程来看,发挥了活动课的功效: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强化了历史表述能力,提升了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能力,又落实了高考对本科的核心素养要求。
注释:
[1]黄牧航 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32页。
[2]黄牧航 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第181页。
[3]黄牧航 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第216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7页。
[5]翁向新:《谈教师的荣质与修养》,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年,第187页
[6]黄牧航 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