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中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胡志利
【机构】 (河北省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正文】摘 要:中职语文课上,古诗词是较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教学工作的重难点。优秀古诗词反映了古人莫大的智慧,是语言和思想的升华,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品鉴能力。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诗词教学方法,并对如何提高诗词教学效率展开论述,以期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一、中职语文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渊源流长,其表达方式和汉语存在较多差异。为此,不少中职生内心对古诗词比较抗拒,学习起来也十分吃力。若教师不懂创新、不讲方法,则诗词课堂很可能就是一人在唱独角戏。教师自己讲得满怀激情,但学生却陷入困乏、瞌睡。该种课堂氛围,很难看到满意的收效、其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为激发中职生对诗词的兴趣,可考虑如下几种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中职生拥有较高的动手能力,上课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给各组安排任务。如小组1负责搜集诗人的生平史,小组2负责搜集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资料,小组三搜集诗人之前还有哪几部作品,小组4负责分析诗人的写作风格、手法等。由此,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以任务驱动法来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查找和搜集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料,对诗人有深入且全面的了解,逐步消融对诗歌的抗拒心理。
2、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课堂的兴趣点。诗词课前,教师不妨说说诗人身上发生的一则故事,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如李白笔下的《将进酒》,先说说李白的外号“谪仙人”,它的含义是“被贬下人间的神仙”。该外号,源自诗人贺知章。据说,李白当时是第一次去往长安,特意拜访贺知章,同时将《蜀道难》这首诗词呈现给贺知章。贺读完后直呼赞叹,将李白称作“谪仙”。利用这样的故事导入,台下学生听得十分入神,对李白的诗歌也会有更高的兴致。
3、巧设情境法
听故事时,每个学生的精神都十分抖擞。但一提到诗词,顿时感觉索然无味。从语言结构上看,古代、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学生看到诗词,并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和情感,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来设计适当的情境,激起一种共鸣。如教授苏轼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前可以播放《三国演义》这部剧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屏幕上展现赤壁当年的恢弘壮景,还有周瑜倾力指挥和赢得赤壁之战的剧情。在这样低沉的歌声和恢弘的画面中,学生也会明白周瑜当年是如何挥斥方遒,体会东坡居士内心对周瑜无尽的仰慕之情。
4、反复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为:一本书多读几遍,我们自然也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读,有时是默读,有时是诵读。诗词教学,更需要反复地诵读。学生如何才能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单靠讲解显然毫无效果,美的体验并非分析可得,更多源于学生内心的情感发生。利用反复诵读,就可以生出该种情感。反复诵读是一种带情感的朗诵,并非机械式。怎样才算带感情朗诵?一是现场范读,二是名家朗读。如讲授李白笔下的《将进酒》,教师课前可以播放濮存昕满怀激情的朗诵,激发学生内心的情绪。而后,要求学生进行跟读,让他们体会李白当年狂放不羁的情感和内心对怀才不遇的愁闷。
二、提高中职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
1、挖掘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词本身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精髓,蕴含诗人浓浓的情感,传递了诗人的心声。然而,由于时代不一样,当代学生没有办法体会作者当年的创作境遇,不明白诗中意境,某种程度上也会挫败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兴趣。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一首诗词,前提是要让他们了解诗人和他当时的创作背景。在挖掘背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事先就要了解整首诗当时的社会背景,快速进入一种诗镜,领会作者的诗情。据传,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唐后期,当年的李煜刚好才被俘虏大约2年。他创作这首词,要求歌妓们在七夕晚上反复吟唱。后来,宋太宗听罢,马上就将李煜赐死。李煜擅长作诗画画,但他在政治上几乎毫无成就。后来,郭麟也对李煜深感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利用课后延伸,学生也可以查找历史上其他“不理政务”的皇帝,带着心中的疑问,找到“画家皇帝”赵佶、“木匠皇帝”朱由校、“和尚皇帝”萧衍、“词人皇帝”李煜。上课时,将这些成果分享给他人,以更好地领会这篇课文。
2、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加深理解和感悟
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诗词诵读也是学生理解和把握古诗含义的步骤。有效诵读,能够让学生明白诗中含义、通晓诗中情怀。诗词教学中,教师需注重针对性地朗读指导,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去解析单个的诗句。利用朗读赏析,把握诗词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领会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如李白写下的《将进酒》,教师课前需要给学生播放名家录音,也可以现场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和朗读节奏,用心体会整首诗歌。利用范读,能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让学生敞开喉咙大声高诵,仿佛自己就是当年的李白,最后展示朗读的成果。品读后,学生需要归纳对整首诗的感悟、理解,增强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情趣
伴随科技的创新,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也得到逐步地应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想象,是整部作品的艺术细胞,也就是“意”与“象”的完美融合,构成整个诗词的完整意境。意,即诗人内心希望传递的情感;境,即诗人想要刻画的景物,情感和景物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代表整首诗歌的意境。对新课进行降解前,教师也要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制作一份生动的课件,将抽象文字直观地描绘出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如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教师利用Power Point软件或希沃课件,课前制作了一个生动的文中动画。下过雨后的秋凉,松间月光的照耀,清泉拍打小溪的声音,还有浣女穿越竹林留下的喧笑...这些声音不仅构成一幅秀丽壮观的山水画,而且又仿佛是一支动听的抒情乐曲。由此,学生可以领会王维的诗词风格和特点,即诗中有画,为课堂教学增加新的亮点。
诗词教学作为中职语文的重点,能够帮助中职生提高素养,营造积极乐观、高雅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实践,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培养他们的自学和鉴赏能力,为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郑美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J].名师在线,2022(01):83-85.
[2]周琴.浅谈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以海宁地域文化为例[J].职业,2021(10):75-77.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一、中职语文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渊源流长,其表达方式和汉语存在较多差异。为此,不少中职生内心对古诗词比较抗拒,学习起来也十分吃力。若教师不懂创新、不讲方法,则诗词课堂很可能就是一人在唱独角戏。教师自己讲得满怀激情,但学生却陷入困乏、瞌睡。该种课堂氛围,很难看到满意的收效、其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为激发中职生对诗词的兴趣,可考虑如下几种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中职生拥有较高的动手能力,上课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给各组安排任务。如小组1负责搜集诗人的生平史,小组2负责搜集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资料,小组三搜集诗人之前还有哪几部作品,小组4负责分析诗人的写作风格、手法等。由此,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以任务驱动法来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查找和搜集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料,对诗人有深入且全面的了解,逐步消融对诗歌的抗拒心理。
2、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课堂的兴趣点。诗词课前,教师不妨说说诗人身上发生的一则故事,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如李白笔下的《将进酒》,先说说李白的外号“谪仙人”,它的含义是“被贬下人间的神仙”。该外号,源自诗人贺知章。据说,李白当时是第一次去往长安,特意拜访贺知章,同时将《蜀道难》这首诗词呈现给贺知章。贺读完后直呼赞叹,将李白称作“谪仙”。利用这样的故事导入,台下学生听得十分入神,对李白的诗歌也会有更高的兴致。
3、巧设情境法
听故事时,每个学生的精神都十分抖擞。但一提到诗词,顿时感觉索然无味。从语言结构上看,古代、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学生看到诗词,并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和情感,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来设计适当的情境,激起一种共鸣。如教授苏轼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前可以播放《三国演义》这部剧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屏幕上展现赤壁当年的恢弘壮景,还有周瑜倾力指挥和赢得赤壁之战的剧情。在这样低沉的歌声和恢弘的画面中,学生也会明白周瑜当年是如何挥斥方遒,体会东坡居士内心对周瑜无尽的仰慕之情。
4、反复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为:一本书多读几遍,我们自然也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读,有时是默读,有时是诵读。诗词教学,更需要反复地诵读。学生如何才能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单靠讲解显然毫无效果,美的体验并非分析可得,更多源于学生内心的情感发生。利用反复诵读,就可以生出该种情感。反复诵读是一种带情感的朗诵,并非机械式。怎样才算带感情朗诵?一是现场范读,二是名家朗读。如讲授李白笔下的《将进酒》,教师课前可以播放濮存昕满怀激情的朗诵,激发学生内心的情绪。而后,要求学生进行跟读,让他们体会李白当年狂放不羁的情感和内心对怀才不遇的愁闷。
二、提高中职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
1、挖掘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词本身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精髓,蕴含诗人浓浓的情感,传递了诗人的心声。然而,由于时代不一样,当代学生没有办法体会作者当年的创作境遇,不明白诗中意境,某种程度上也会挫败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兴趣。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一首诗词,前提是要让他们了解诗人和他当时的创作背景。在挖掘背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事先就要了解整首诗当时的社会背景,快速进入一种诗镜,领会作者的诗情。据传,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唐后期,当年的李煜刚好才被俘虏大约2年。他创作这首词,要求歌妓们在七夕晚上反复吟唱。后来,宋太宗听罢,马上就将李煜赐死。李煜擅长作诗画画,但他在政治上几乎毫无成就。后来,郭麟也对李煜深感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利用课后延伸,学生也可以查找历史上其他“不理政务”的皇帝,带着心中的疑问,找到“画家皇帝”赵佶、“木匠皇帝”朱由校、“和尚皇帝”萧衍、“词人皇帝”李煜。上课时,将这些成果分享给他人,以更好地领会这篇课文。
2、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加深理解和感悟
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诗词诵读也是学生理解和把握古诗含义的步骤。有效诵读,能够让学生明白诗中含义、通晓诗中情怀。诗词教学中,教师需注重针对性地朗读指导,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去解析单个的诗句。利用朗读赏析,把握诗词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领会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如李白写下的《将进酒》,教师课前需要给学生播放名家录音,也可以现场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和朗读节奏,用心体会整首诗歌。利用范读,能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让学生敞开喉咙大声高诵,仿佛自己就是当年的李白,最后展示朗读的成果。品读后,学生需要归纳对整首诗的感悟、理解,增强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情趣
伴随科技的创新,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也得到逐步地应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想象,是整部作品的艺术细胞,也就是“意”与“象”的完美融合,构成整个诗词的完整意境。意,即诗人内心希望传递的情感;境,即诗人想要刻画的景物,情感和景物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代表整首诗歌的意境。对新课进行降解前,教师也要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制作一份生动的课件,将抽象文字直观地描绘出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如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教师利用Power Point软件或希沃课件,课前制作了一个生动的文中动画。下过雨后的秋凉,松间月光的照耀,清泉拍打小溪的声音,还有浣女穿越竹林留下的喧笑...这些声音不仅构成一幅秀丽壮观的山水画,而且又仿佛是一支动听的抒情乐曲。由此,学生可以领会王维的诗词风格和特点,即诗中有画,为课堂教学增加新的亮点。
诗词教学作为中职语文的重点,能够帮助中职生提高素养,营造积极乐观、高雅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实践,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培养他们的自学和鉴赏能力,为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郑美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J].名师在线,2022(01):83-85.
[2]周琴.浅谈乡土地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以海宁地域文化为例[J].职业,2021(1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