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阅读

【作者】 沙国忠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长柏镇小学)


【正文】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课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从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语文基本功,广泛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本文就阅读教学的方法、步骤,也就是“充分预习——阅读指导——课后延伸”进行了阐述。并对每一步骤都应渗透新的教学理念,重视能力、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及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为现代的素质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以期总结出一套有效阅读教学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训练要求,精选了许多优秀阅读课文,有些还是名家名作。这就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有充分的了解,能达到设计者的预期目的和新课标的要求,也就是要大力实施有效阅读。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阅读呢?
  一、充分预习,主动参与,实现有效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不懈学习,各方面都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上阅读课之前,应首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根据“阅读提示”,明确课文要达到的目的要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去多读几遍课文,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要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去找相关资料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作者简历、时代背景和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一些需要查找资料才能解决的地方,等等。要指导学生对实在不理解的地方或有质疑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在授课时能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预习这一环节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是学生主动性的具体表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提高阅读有效性。
  二、反复阅读,精讲精引导,实现有效阅读
  阅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反复去阅读课文,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朗读要采用多种形式。如: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的范读),体会有感情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角色朗读。朗读时结合多媒体进行朗读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在朗读中仔细揣摩人物心理、语气,充分想象,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融入课文描写的角色、环境、情境中去,产生共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要发动学生互相讨论、质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阅读课文的教学要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抓重点、难点帮助学生了解,教学上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但是,在放手的同时,不能一放而不可收拾,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重点引导,做到收、放结合。
  三、结合实际,课外拓展延伸,实现有效阅读
  一篇阅读课文经过上面两个步骤似乎已基本完成,但实际上学生的理解可能仍很肤浅,仍要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延伸。课后延伸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例如:在教学完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鲁滨孙漂流记》一文后,学生为人类这种身陷绝境时,挑战命运,勇于抗争,不灰心绝望,最终战胜困难的精神所折服,从而对鲁滨孙漂流这类探险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课文只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课外去看这部小说的原著以及这类探险小说。这样,既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而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灵活机动,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有效阅读
  1、运用语言激发情感。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将文字表达的情感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进一步满怀感情地范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老师是读者、作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有效地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其次是用体态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帮助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2、用艺术手段激发学生情感。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生活中某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使得对课文描写感受更真切。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像《月光曲》、《伯牙绝弦》一类,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对课文的细节描写在头脑中编成动画、电影,再现情节,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在童话故事,可以运用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心弦;有的有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通过朗读,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积极性也提高了许多。
  综上所述,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预习基础上,强调反复朗读,在读中求悟,读中深化,放手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精“导”巧“引”。不断变换阅读教学策略,交给学生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从而实现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