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 价值意蕴、现实梗阻与实践超越

【作者】 刘 英 王子涵

【机构】 (四川成都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要求和必要举措,也是适应新时代学生数字多样化诉求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融合,教育过程、场景、内容等方面产生数字化赋能的价值意蕴。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依然存在主客体认知观念、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素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等现实梗阻。为此,需要探索优化路径,应该夯实根柢,加强数字素养;革新理念,净化数字空间提升责任伦理意识;锚定价值,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价值融入以实现实践超越。
  关键词: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相结合应用于教育领域,将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内容,提供可以互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平台,最终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这一具体要求,全国各高校也要顺势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因此,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场景、内容的价值意蕴和现实梗阻,针对现实问题利用不断发展完善的数字技术来辅助达到实践超越,切实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接受度,能够更进一步提升数智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科学性、可行性、高效性。
  一、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①”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谓的数字技术是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是多种数字化技术的集称,包括区块链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衍生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催生了依托虚拟现实技术的产业、发展了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以及数字设备,这都一定程度的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场景、内容三个方面的创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社会对思想品德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状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式”教育法被教育者广泛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点、道德标准、行为标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理论性过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了将理论内容讲解透彻、明白,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单向输出的形式,与学生互动频率较少,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发自心底的共鸣,也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创造性。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发生了连接性的、创新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促进了教育目标的达成,发挥了数字技术的价值,改变了以往被动单向灌输的局面。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打破数据、资源的时空限制,能够检索到海量的教育资源,除了传统的书本文字形式,还有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声情并具的内容,一方面可以降低文本内容重复出现的频率以减少讲解定义“单向输出”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询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受,获得学生的即时反馈,提升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新鲜感、好奇感、获得感,促进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之间的互动。由于数据可选择性大大增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选择符合主流思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热情。二是利用数字技术中的大数据技术,通过搜索引擎撷取、管理平时的浏览记录以及浏览时长,后台分析受众学生群体的喜好,绘制出“精准画像”,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率、高精度地筛选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不仅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缩短了因选择何种教育内容而额外耗费的工作时间,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可以就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会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主动发言,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思想政治教育者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或者纠正学生当前不正确的一些看法。这极大增多了师生双方互动的频率,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共鸣感,强化了学生主体感、参与感、获得感、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有的放矢。三是数字技术能够连接零散的内容数据,找出其内在关系逻辑,形成庞大的教学内容关系网络,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整体、全面的角度进行授课,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个体意义的同时了解整体逻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整体观”“大局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日益多样复杂,要加强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耦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事而化”,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互动性,实现“双向互动”。
  (二)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从“置身事外”转向“身临其境” 
  在数字化时代尚未来临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多都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授课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场景缺乏沉浸感与体验感。随着党和国家近年来不断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如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领域内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数字技术赋能之下,诞生于1992年著名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之手的科幻小说《雪崩》中的“元宇宙(metaverse)”一词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之下——元宇宙作为沉浸式、虚拟式的3D虚拟现实空间,从不同维度实现立体视觉、深度沉浸、虚拟分身等元宇宙应用的基础功能,能够给体验的学生带来真实感、临场感和沉浸感,这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以往局势。并且数字技术赋能之下,利用VR技术将虚拟与现实因素相融合,打造出仿现实的虚拟场景,为学生在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得到沉浸式的体验感,不仅增强了新场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也促进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态、思想感悟与互动行为的转变。
  一方面,从情感方面来看。数字VR技术能够模拟出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革命场景,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切实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们为获得革命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认同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此外,学生可以与历史革命先辈进行面对面交流、握手、亲切拥抱等,打破与革命先辈之间的时间、空间局限,从听觉、视觉与触觉上切身感受到革命先辈对新时代青年的谆谆教导、殷切期望,提升学生对先辈们油然而生、发自肺腑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为实现先辈们的愿望而不断努力奋斗、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另一方面,从行动方面来看。数字VR技术打造的场景提供了多种主体互动的机会,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一对多”课堂,新场景增加了“一对一”“多对多”“多对一”的选择,在虚拟现实场景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决策等,一起“探寻、解密”红色革命场景中蕴含的教育真谛,在交互行动中增进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减少传统场景造成的双方之间的疏离感;另外,虚拟现实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不自觉地将民族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际行动中来,增强共情力,也可以对现实中缺失道德信念的行为进行反思,主动批驳错误的方面并进行改正。因此,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需要“因势而新”,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崭新塑造。
  (三)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规行矩止”转向“面面俱到” 
  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发展与具体落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性、鲜活性与实际性。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数字技术的赋能而变得更加精准。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算法技术找准学生个体思想的变化轨迹,在海量的教育资源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内容;学生亦可以主动利用数字引擎进行大量搜索,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词条内容,从而生成“量身定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这不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有效率、更加准确的获取学生的喜好与需求,也促使学生将自身参与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提升责任感与主体参与感、满足感、获得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与个性化、精准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数字技术的赋能而变得更加鲜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为书面文字与深奥复杂的专业术语,平面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但数字技术赋能之下可以将文字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图或者动漫作品。为了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推出的网络动画《领风者》,创造了生动鲜活的动漫人物形象,展现了马克思与燕妮被阻挠的爱情、与恩格斯差点错过的友谊,讲述了“千年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一生的传奇故事。通过动漫作品的塑造与展现,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性,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展现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数字技术的赋能而变得更加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多为政治性与理论性内容,学生在没有具体运用或深入理解其内涵逻辑的情况下,要达到完全吸收甚至融会贯通的程度会存在困难。数字技术赋能之下能够制作出具体可视化、可感知的内容模型,学生可以在相互联结的内容联系网中学习到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深入贯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与内在意义。因此,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进内容“因时而进”,做到面面俱到。
  一、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梗阻
  数字技术的运用下,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增强了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提升了沉浸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了丰富度,推动着育人范式的与时偕行。尽管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方面的价值,但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知观念、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素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这四个方面仍存在现实问题。
  (一)认知梗阻:认知朦胧与认知误区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有完备、先进的数字技术辅助,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思维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是推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从现实多数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数字技术的认知理解度不高,没有形成科学的数字认知思维,更有甚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曲解,造成了认知误区。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字素养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与公共性、理论性知识掌握不够透彻,缺乏认知敏感度、认同接纳度;片面的解读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认为仅仅是将“线下转移到线上”即可完成转型工作,把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定义划了等号;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知难而退”,认为仅仅需要在小范围重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工作,并且作为阶段性热点话题,此项转型工作太过困难、过程过于复杂、倾注的成本过高会给学校造成额外的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即学生的数字素养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本身的领悟度不够,未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属性作为第一位,最终导致了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数字技术,沉迷于虚构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这些带有朦胧性、片面性、曲解性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产生了思维认知上的阻滞。
  (二)技术梗阻:数据孤岛与数据安全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来帮助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而且对应用中将会带来的数字风险也要进行考察。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仍存在部分技术问题亟须解决。
  一是数据孤岛问题。数据孤岛是指数据在不同系统、平台、个体或组织之间无法共享、无法互通的情况,它使得数据无法获取、分析和相互利用,从而限制了信息之间的流动和交换。一方面,由于处在初级阶段的数字化转型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数字系统、数字基础设施,使数字技术的可适用性、供给性不足,为数据孤岛的存在产生了前提。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系统尚未更新换代,传统信息平台可能与新型数字化平台不兼容,只能在各自的平台上独立使用,这就使得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传递,可能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大量的数字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共用,可能会导致重复收集、处理、存储数据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平台间的数据信息互相独立,这可能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局观上对数据信息整体性的把握,最终使得数据孤岛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一体化的建设。
  二是数据管理问题。因数字技术供给不足导致了数据与信息互通的阻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也相应地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与停滞。而且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因接触数字技术的时间少、理解程度低而缺失有效的数据分析能力,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行为数据也因此无法完备地收集与合理分析、恰当地切实应用。此外,数字技术的供应商没有实地考察过、亲自学习过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景,也没有多方共同讨论交流需要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因此提供的内容仅仅是通用型,不能满足多种教学情境中适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得数据无法最大程度上发挥驱动促进作用。三是数据安全问题。在数字化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甚至是个人喜好、网络浏览记录等个人信息,以及学校的教育资源信息都处于“半公开化”的数据网络之中,如何抵御数字病毒、黑客等恶意入侵泄露私人信息的行为,切实有效地保障这些私人数据不被盗取、不被盗用、保证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素养梗阻:数字素养与信息茧房
  “人们在将自然逻辑输入机器的同时,也把技术逻辑带到了生命之中。”数字化时代下,基于数字技术而衍生的“深度伪造技术”逐渐进入各个领域。该技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音频、视频的模拟与伪造,最常见的方式是AI换脸技术,此外还包括语音模拟、人脸合成、视频生成等。信息茧房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会着重选择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搜索喜好在大数据的算法推荐、分析下,进入到无限扩张的数字信息网络中,使得“深度伪造技术”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群体,对他们实行大数据精准投送,学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引导,从而让学生桎梏于“信息茧房”束缚之中。由于推送的内容极度同质化、重复化,使得学生的信息面受到限制,易造成认知局限与认知偏离,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受到挑战;再者,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海量知识,一些学生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一方面,“深度伪造技术”的门槛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逐渐降低,这会扰乱学生的信息判断力。有些利益至上的无良营销号或媒体人为了获得热度与关注度,利用“深度伪造技术”成本低、操作简便等特点,合成一些充满争议的内容——公众人物的负面性照片或者恶意视频,编造虚假新闻等。由于合成内容亦真亦假、真假难辨,因此学生在接收到错误信息后依然会“先入为主”,坚持错误的想法、认定错误的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冲到冲击。
  另一方面,大数据精准推送下,算法技术会根据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数字生存痕迹”在算法逻辑技术主导的“黑箱”中生成特定的推送标签,学生群体之间因此形成不同圈层,“深度伪造技术”合成的虚假信息也会以不同的形象进入到其中,使得学生群体之间因接收到不同虚假信息,生成不同错误看法而造成思维多极化。极少数坚持正确思想的学生群体,为了避免因持有正确态度与心态而造成孤立局面最终选择沉默,这就可能造成“沉默的螺旋”效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主流意识受到来自学生主体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四)价值梗阻:数字技术僭越价值引领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意,是将主流价值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新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在数字技术提供的“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下,由于只有通过数字虚拟VR设备才可以进入虚拟现实栩栩如生的场景中,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数字设备,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分界线,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带来了数字技术依赖与情感忽视等问题。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进入虚拟现实世界会让学生在回归现实后产生落差感与不现实感,陷入“数字镜像世界”。在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辅之以数字虚拟VR设备,大部分的资源实现了可触碰化、可视性、可听性、可互动性。学生在虚拟现实世界中的“数字分身”,在场景中有极为真实的体验感,因此学生一旦摘下VR设备、关闭数字体验器械、回到现实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落差可能会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产生现实的不真实感。为了使自己的心里落差减小,学生可能会产生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感,提高使用数字设备的频率,继续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并且虚拟世界展现出的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超前科技体验,现实世界中还未能实现,学生在回归现实后会产生消极观念、认为现实是极度落后、贫瘠的,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认同,消解了主流价值观带来的正向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进入的是虚拟现实世界,虚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真切关怀,违背了社会主流价值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使得学生缺失情感的几率会增加。在数字化时代下,学生通过数字平台去检索、筛选大量的学习资源,并且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进行互动。长此以往,学生便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被禁锢在“人与物”之间的虚拟场景中。由于机器是冰冷的、没有感情的,向其表达情感之后也得不到相应的回复,那么有些学生便会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情绪,不对外界展露。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接收到学生的真实情感,难以将心比心、对症下药地适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这不仅是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也让学生因感受不到现实中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者真切备至的情感关注而逐渐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分化。
  二、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超越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动力支撑,在二者的融合下需要将数字化技术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设的内在逻辑,产生融合效应。但是在此过程中,为了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知观念、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素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的现实梗阻,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净化数字空间提升学生主体的责任伦理意识,促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一)夯实根柢:加强数字素养与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需要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高校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明确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数字技能培训与数字伦理、数字安全教育,激发教育者准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习推进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相关政策与公共性、理论性知识,更新数字思维教育理念,充分理解数字技术的赋能价值,全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现实意义。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善于运用数字思维、数字平台来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出沉浸式、体验式、可互动的教学新场景,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分析与解决教学问题,增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群体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感与获得感。
  其实,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来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同时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错误信息的侵蚀,注重自己的隐私保护,加强自制力,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互动性。
  最后,数字基础设施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保障,为了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应当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助推传统教学设备数字化升级,突破数字技术壁垒,加强数据安全。
  一方面,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力,开发区别于传统信息平台的新型数字信息网络平台,兼容传统平台中的各项教育资源数据,同时实现海量数字教育资源云端上的共建、共享、共用。在新型数字信息网络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与精准化的学习信息服务,筛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内容,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信息获得感与正向引导感;推进传统教学设备、科研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打造VR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在线教学、在线互动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场景,通过VR虚拟仿真设备使学生能够足不出户便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在新型课堂中的沉浸感、学习主动性,增强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
  另一方面,突破数字技术壁垒,完善大数据算法技术,推进算法透明,规避算法黑箱带来的风险,使得算法推荐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学生实现精准化动态监控,对其“数字分身”进行精准画像,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将其喜闻乐见的热点话题进行数字化包装进行推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贴近生活,又具有育人价值;筑牢数字技术的安全防线,抵御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数字病毒、信息窃密,构建国内外信息流动的安全防线。加强数据管理安全,建设数字网络安全平台,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的动态监管,严禁私人信息的外泄,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革新理念:净化数字空间提升责任伦理意识
  数字技术赋能之下的数字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其中不乏良莠不齐的、展现各类价值观的、渗透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这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必须净化数字空间,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主体责任伦理意识。一是要打造风清气正的数字网络空间。各高校持续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建设,进行数字空间的生态治理,持续排查有风险性的意识形态,清扫错误的网络内容;选择积极向上、绿色健康的数字内容进行推广,让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茁壮成长。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借助大数据算法技术筛选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选取感兴趣的事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将正反两方面当中的利弊讲清楚,帮助提升学生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三是强化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数字空间为了保护用户隐私而可匿名化的特点,人人都可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使得部分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极其容易受到煽动性信息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数字伦理、数字道德的教育,使学生加强个体自律,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强化责任伦理意识,在面对网络上有错误倾向的、赚取流量的恶意帖子与虚假新闻时,不跟风转发,做到“君子慎独”。
  (三)锚定价值: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将主流意识形态放在第一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是以立德树人的思维导向引领数字技术的应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方向。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个性化育人与立德树人相统一,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作用,加强对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的甄别,在投送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正向引导作用,将情感温度赋予数字技术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内在逻辑、现实意义,围绕着人文关怀、价值关怀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新型数字教学方式,构建出沉浸式体验的教学场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情感教育,切实关怀到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对学生反馈的情绪进行疏解与调整,潜移默化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输出。三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虚拟现实空间的价值引导作用。尽管VR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打造出了沉浸式、可视化、互动性极强的虚拟现实空间,但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技术依赖,沉迷于虚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控制学生进入虚拟空间的频率,明确强调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边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规避数字技术对主流价值的僭越。
  三、结语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将数字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加,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事物性质和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属性作为主导对数字技术进行改造并加以利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场景转型的价值意蕴,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知观念、数字化技术应用、“信息茧房”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的现实梗阻,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学生主体的责任伦理意识,发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具科学性、可行性、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1, (09): 15-19.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        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302/t20230221_1046541.html
  [4] 习近平.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强调  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  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习近平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5):11-12.
  [5] 胡乐乐. 元宇宙赋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术特性、内在机理、风险挑战[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06):102-113.
  [6] 吴凯.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23,(02):41-46.
  [7] 凯文·凯利.失控[M].张行舟,陈新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5.
  [8] 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竟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8.
  [9] 赵建波.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及实践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23,(03):85-90.
  [10] 冯刚,聂小雄.  “数字思政”的生成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运用[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2(05):1-11.   
  [11] 王学俭,冯瑞芝.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及风险防范[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3):37-45.
  注释:
  ①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王沪宁陪同考察[J]. 党建,2022,(05):4-6.
  作者简介:刘英,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子涵,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19JDSZK030)
  四川省重大教改项目《精准驱动,多元共育—基于西华易班平台的数字思政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