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研究

【作者】 杨 梦

【机构】 (重庆市田家炳中学)


【正文】摘 要: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全国引导全面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并得到了社会全面的认可,素质教育中主要包括道德与法治内容,初中教育中体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重点有所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而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与能力教学。这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他们不断探究革新教学模式与策略,于是单元教学法应运而生。由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每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都需组织开展单元教学活动,并基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探究革新每一教学环节,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大幅提升。
  1、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颁发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标准》)中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1)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要求学生在观念上要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在行动上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为中国梦而努力。具体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方向决定了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又为政治方向和家国情怀起强化作用,三者相辅相成。(2)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落实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文明的公民。(3)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是学生具备和自己和谐相处的能力,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为人处世,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应对挫折的能力。
  2、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足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深刻理解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标准、教学目的以及教学任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直接灌输的方式,将课本内容、相关案例或者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向学生进行讲解,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
  2.2教学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具有高效性,很难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且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总是缺乏有效的互动或沟通。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导致经常出现学习问题。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练习,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相对较低,难以实现学生在成绩上的进步,更别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了。
  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研究
  3.1注重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挖掘
  核心素养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两大素养;其次,是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大要素;最后,是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两大要素。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必须要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将其体现在教学目标当中,课程的设置应当保持对核心素养的关注,教师应当兼顾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避免出现引导方向偏差的问题。
  例如,在《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单从课程的名称无法判定该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无法确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因此教师应当兼顾本单元的课程规划以及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通过仔细梳理、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制订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其一是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明确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所发挥的作用;其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是价值观与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认同我国热爱和平的外交策略,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其为祖国繁荣贡献自身力量的思想。
  3.2科学进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单元知识理解思维
  在实际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预设教学目标,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单元教学,还需在学生思维方面予以恰当指导,帮助学生优化学习实践。由以往教学经验可知,课堂提问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教师科学加以应用。所以实际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工作的时候,各任课教师就要基于对所教学生的全面了解,在合适的时候科学进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单元知识理解思维,促进学生高效完成课堂知识吸收任务,提高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分析,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为之后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在此过程中,单纯的讲授手段局限性明显,所以教师需结合学生以往学习表现确定他们当前能力水平,接着就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比如“注重物质生活,惬意地享受生活,这样的做法是否有助于人们养成自我精神?”“同学张某很喜欢足球,经常半夜看足球比赛,并与球友通宵聊天,某天体育课上,张某突然晕倒,经过抢救才转危为安。这样借助提问,教师就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道德理念精髓,并将相关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升核心素养,科学指引学生实际生活行为。
  3.3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做到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致力于解决传统课堂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符合当堂课时内容的教学情境,使整个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可以呈现出实际生活特征。
  以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倘若教师仍然选择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进行课前的内容引导,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仅仅能够通过理论学习获取如何关心他人或者如何服务于社会等实践知识,无法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所以,教师为能够引导学生真正落实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解决难题或者服务社会社区,做到无私奉献等,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回想自己是否做过帮人解决难题或者自我奉献的事。这种基于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与分享实际经历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与积极性。
  结束语
  总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时代之需,又是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具备的,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核心素养培育这条主线,课堂教学中,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设置恰当的情境、引用典型案例、角色扮演等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知识深植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还要延伸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维.基于大概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2.
  [2]廖明旭.立足单元练习,孕育核心素养[J].试题与研究,2021(32):47-48.
  [3]杨颖.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4):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