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姚晶晶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双减”政策实施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三大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实际实施条件较为艰难,实施环境不理想等情况,致使大部分乡村学校学生缺乏全面素质教育,农村学校则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学习情况复杂,无法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学校承担的任务急剧增加、乡村师资短缺、师资队伍不平衡、结构矛盾严重、城乡差距大等。三是农村学校现有教师队伍对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缺乏,能力不足,导致在奔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农村特色课程的开发工作仍留有空白之地。
关键词:双减政策;农村学校;实施;问题对策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负担,遏制“剧场效应”的蔓延和恶化,扭转短视化、功利性的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但要减的是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农村孩子学足学好,尤其值得重视起来。推进教育健康科学发展。本文结合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双减”面临的困难
1.1. 课后服务资源匮乏
农村师资相对匮乏导致课后服务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绝对主力,课后服务资源开发不充分,社会资源引进较少,课后服务师资和校外资源挖掘和开发是一项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学校教育仅仅依靠自身资源难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1.2. 教师工作负担加重
农村专职教师匮乏,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异较大。据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7.9%,其中,城市小学99.3% ,农村小学97.1% ,城乡差距2.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88.6%,其中,城市初中93.8% ,农村初中85.4% ,城乡相差8.3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普遍短缺。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班级人数多,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课堂管理教学和精心布置作业上,这就导致了教师没有充足时间针对学生个人存在问题实施针对性教学。“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工作负担随之增加,出现教师职业满意度降低、职业倦怠感增强等情况。实际用于备课、研究教育教学时间大幅度减少,工作量却不断增加,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1.3. 家长焦虑大幅增加
在日益加重的社会竞争中,家长容易将自身的压力与焦虑转移到学生身上,寄厚望于下一代,在学业上取得卓越的成绩。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在“双减”政策实行以后,仍然盲目跟风,想要通过“一对一”私教或拼班培训提高孩子成绩,甚至有些家长请代课老师帮忙辅导。
1.4. 学生欠缺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落地,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和繁忙的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而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情况,无法实时监督孩子学习,形成“放养”状态。致使部分不自律的中小学生找到契机,沉迷于短视频、游戏、网文等,占用其大部分课余时间,既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影响,又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多数学生将完成课后任务之外的时间用来娱乐,没有正确认识到校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2.1. 强化课堂“主阵地”功效
1)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
“双减”政策的落实,让许多学习效率不高和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失去了校外学习训练的机会,传统“满堂言”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课堂时间限制引发学生在课内所获教师关注不均衡,发言机会不均等,自主思考时间受限,课堂活动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而这都将直接或间接击退学生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机。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聚焦于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教学难度的科学把控,学生认知水平的重点关注,教学进度的严格控制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课堂内做到“应授全授”,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学业质量标准,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
2)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做好自我调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本优势与地方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调整与变通。教在课堂,教在生活,真正做到有意识地去感受、关注、思考农村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家庭状态发生变化的农村学生面对多元教学模式和文化冲突,教学主体应助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格,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科学设置作业,实现真正“减负”
1)加强作业研究,发挥地方特色
布置作业的目的,通过完成作业要让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应当是教师关注的教研重点。处于“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中,乡村学校要真正做到以地方特点为框架,不仅在教学上发挥校本特色与地方特色,更要在作业设置上发挥地方优势,积极思考作业的形式、类型、内容等。作业内容可根据课标、教学和教材的要求,设计层次性突出、针对性强、选择性多、具有检验性的作业。农村教师发挥群体功效,共同参与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综合素质导向的系统化的基础性作业。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由其进行自我选择,充分考虑乡村家长的实际困难,更大程度实现学生自主完成度。
2)创新课后服务活动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软硬件设施的作用,帮助在职教师正确认识课后服务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家长和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是值得一众农村学校思索的大问题。首先,因地制宜是农村学校创新课后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地处农村的中小学最大的天然优势便是自然环境资源的充足补给,这对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提供了巨大便利。农村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空闲的土地,学生们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了摘玉米、种蔬菜等实践活动。农村学校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对学校的空余土地进行重新安排规划,打造学生们的“开心农场”,引导学生上好劳动实践课。
伴随着各种针对义务教育革新发展政策的出台的大潮,“双减”作为最为影响最为显著的代表性政策,在其制定下发至部门落实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双减政策;农村学校;实施;问题对策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负担,遏制“剧场效应”的蔓延和恶化,扭转短视化、功利性的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但要减的是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农村孩子学足学好,尤其值得重视起来。推进教育健康科学发展。本文结合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双减”面临的困难
1.1. 课后服务资源匮乏
农村师资相对匮乏导致课后服务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绝对主力,课后服务资源开发不充分,社会资源引进较少,课后服务师资和校外资源挖掘和开发是一项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学校教育仅仅依靠自身资源难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1.2. 教师工作负担加重
农村专职教师匮乏,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异较大。据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7.9%,其中,城市小学99.3% ,农村小学97.1% ,城乡差距2.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88.6%,其中,城市初中93.8% ,农村初中85.4% ,城乡相差8.3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普遍短缺。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班级人数多,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课堂管理教学和精心布置作业上,这就导致了教师没有充足时间针对学生个人存在问题实施针对性教学。“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工作负担随之增加,出现教师职业满意度降低、职业倦怠感增强等情况。实际用于备课、研究教育教学时间大幅度减少,工作量却不断增加,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1.3. 家长焦虑大幅增加
在日益加重的社会竞争中,家长容易将自身的压力与焦虑转移到学生身上,寄厚望于下一代,在学业上取得卓越的成绩。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在“双减”政策实行以后,仍然盲目跟风,想要通过“一对一”私教或拼班培训提高孩子成绩,甚至有些家长请代课老师帮忙辅导。
1.4. 学生欠缺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落地,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和繁忙的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而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情况,无法实时监督孩子学习,形成“放养”状态。致使部分不自律的中小学生找到契机,沉迷于短视频、游戏、网文等,占用其大部分课余时间,既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影响,又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多数学生将完成课后任务之外的时间用来娱乐,没有正确认识到校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2.1. 强化课堂“主阵地”功效
1)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
“双减”政策的落实,让许多学习效率不高和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失去了校外学习训练的机会,传统“满堂言”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课堂时间限制引发学生在课内所获教师关注不均衡,发言机会不均等,自主思考时间受限,课堂活动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而这都将直接或间接击退学生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机。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聚焦于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教学难度的科学把控,学生认知水平的重点关注,教学进度的严格控制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课堂内做到“应授全授”,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学业质量标准,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
2)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做好自我调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本优势与地方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调整与变通。教在课堂,教在生活,真正做到有意识地去感受、关注、思考农村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家庭状态发生变化的农村学生面对多元教学模式和文化冲突,教学主体应助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格,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科学设置作业,实现真正“减负”
1)加强作业研究,发挥地方特色
布置作业的目的,通过完成作业要让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应当是教师关注的教研重点。处于“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中,乡村学校要真正做到以地方特点为框架,不仅在教学上发挥校本特色与地方特色,更要在作业设置上发挥地方优势,积极思考作业的形式、类型、内容等。作业内容可根据课标、教学和教材的要求,设计层次性突出、针对性强、选择性多、具有检验性的作业。农村教师发挥群体功效,共同参与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综合素质导向的系统化的基础性作业。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由其进行自我选择,充分考虑乡村家长的实际困难,更大程度实现学生自主完成度。
2)创新课后服务活动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软硬件设施的作用,帮助在职教师正确认识课后服务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家长和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是值得一众农村学校思索的大问题。首先,因地制宜是农村学校创新课后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地处农村的中小学最大的天然优势便是自然环境资源的充足补给,这对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提供了巨大便利。农村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空闲的土地,学生们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了摘玉米、种蔬菜等实践活动。农村学校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对学校的空余土地进行重新安排规划,打造学生们的“开心农场”,引导学生上好劳动实践课。
伴随着各种针对义务教育革新发展政策的出台的大潮,“双减”作为最为影响最为显著的代表性政策,在其制定下发至部门落实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