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小学生习作立意从平面走向立体
【作者】 丁金莲
【机构】 (福建省平潭岚城乡中心小学)
【正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围绕作文立意展开教学指导,组织学生对作文立意进行专题讨论,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顺利进入立意学习核心,在真切感知体验中建立作文认知体系。小学学生对习作立意缺少基本认知,习作成为材料堆积,“流水账”式作文比比皆是,教师要正视学生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做出指导,从不同角度设计训练活动,让学生逐渐找到立意的路径,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支持。
一、关系梳理,在素材分析中求真
学生对习作立意缺少基本认知,不管写人还是记事,都没有鲜明的主题,教师对此需要做出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对习作素材做整合处理,在搜集、归结、分析、启示等操作中建立立意起点。
1.整合生活素材
习作有素材支持,而学生在习作素材搜集整理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习作素材来源渠道众多,学生能够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获得丰富素材信息,但是围绕什么样的主题展开素材搜集呢?这是学生普遍感觉迷茫的地方。教师要从习作立意角度做出指导,让学生先有立意后做素材搜集,这样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习作信息。
如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教师事前做出任务布设,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展开观察活动,选择一些带有个性特点的人展开重点观察,说说这些人有哪些特点,还要具体分析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与其职业有什么的联系。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做观察介绍。如:公交车司机,驾驶技术非常娴熟,不仅要避让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还要关注公交车内部的情况,可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是“神奇”的人。再如:公园中锻炼的老爷爷,个个都身手不凡,单杠玩得像专业体操运动员,这肯定是长久锻炼的结果。教师针对学生介绍情况做立意指导:这些不同寻常的人,其实都是最平凡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突出的表现呢?其背后付出多少努力是可想而知的,要从这些角度做思考,写出平凡人的不平凡精神。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结合积累的观察素材展开习作构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组织学生做观察经历介绍,从精神方面做立意设计,给学生提供习作启示,确保习作能够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设计,学生从中获得更多学习启示。
2.寻找立意起点
寻求立意起点,教师要做出更多教学探索,因为学生学力基础较低,对习作立意缺少系统认知,教师要做出针对性指导,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针对性做出提示,让学生顺利找到立意起点,这对培养学生立意意识有重要辅助作用。
学生对习作写实性特点比较有感觉,教师抓住这个角度做立意引导,其训练效果会更为显著。如《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师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角度做研究,然后鼓励学生做延伸思考,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现实案例,通过展示独特的生活经历,表达鲜明的主题:真正长大了。学生开始搜集和展示,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起来。有学生介绍,回家之后,能够帮助妈妈做家务,受到妈妈的夸奖,感觉自己长大了,从这个角度做习作展示,表现自己理解家长的辛苦这个主题。教师给出肯定评价:做家务是最常见的事情,有时候可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我们都是家庭成员,自然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认知,这当然是成熟的表现。在师生交流对话中,学生逐渐找到习作立意角度,确保习作顺利展开。习作立意没有固定角度,教师鼓励学生从更多角度做思考,这样可以开发学生习作思维,也能够让学生感受习作的教育力量。习作不只是完成作业,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如果能够这样面对习作,习作训练将会带来更多成长力量。
二、本质发掘,在观察解读中求善
习作素材来源生活,学生有丰富生活观察经历,占有作文素材资源丰富,如何让学生对观察信息做优化处理,从素材中提炼积极意义,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珍视生活观察
学生习作素材来源生活,教师指导学生展开习作立意时,也要注意做好对接,让学生结合生活观察做立意思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小学学生思想不够深刻,对一些现实问题不能进行深度发掘,教师在立意指导时,要对学生接受实际做出客观评估,这样才能给出具体的辅助。
教师引导学生做习作立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基础。如《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教材中有不少提示和规划,教师先引导学生做深入阅读,然后给出习作指导:这篇作文带有想象的意味,我们不能随便去尝试探险,在具体设计时,要考虑生活现实,不能太随意,如果胡乱设想,这样的作文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探险故事编辑时,需要追求鲜明的目标,通过故事创编要表达什么样的积极主题,这是习作之前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做互动交流,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教师对学生习作操作情况做观察,对立意设计做评估,及时做出干预和指导。在这个习作设计过程中,教师先期做判断,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写作问题做提醒,组织学生做立意专题研究,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设计和组织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形成心灵冲击,其组织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2.确认立意设计
面对同一写作任务,学生会做出不同立意选择,这是最为正常的现象。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快速做出立意设计,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大多比较肤浅,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接受实际做启示,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在观察中找到解读起点,在思考中确定立意方向,在立意筛选中建立深刻认知。
习作立意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角度,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要对学生接受实际,以及认知基础做出客观判断,以提升教学指导的契合性。如《习作:读后感》,学生都写过读后感,对读后感设计套路比较清楚,但在立意方面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很多学生认为读后感就是对阅读文本做深入解读,或者是阅读赏析,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对阅读内容关注更多。其实,“读后感”重在“感”,要写出不一样的体验,对立意要求更高,教师需要从这个角度展开指导。如撰写《铁杵成针》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教师主要从寓意角度做引导: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太多可以解读的地方,作者要表达的道理是决心和毅力,不管干什么事情,唯有拥有坚韧的意志,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写这篇读后感,不要过多讲述这个故事细节,重点要阐释坚守和毅力的涵义,能够结合自身或者他人的例子,对这个观点做进一步支撑。学生根据教师指导顺利进入习作创造环节,找到正确的写作方向。
习作立意一直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做好方法研究,从不同角度做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这样才能确保习作立意顺利展开。一个有创意的习作立意,能够确立习作灵魂,而学生在立意设计方面存在诸多短板,教师需要有清晰认识,针对学生立意现实做出对应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到立意思考环节,在对比、筛选、联系、归结等思维操作中建立立意认知基础。
一、关系梳理,在素材分析中求真
学生对习作立意缺少基本认知,不管写人还是记事,都没有鲜明的主题,教师对此需要做出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对习作素材做整合处理,在搜集、归结、分析、启示等操作中建立立意起点。
1.整合生活素材
习作有素材支持,而学生在习作素材搜集整理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习作素材来源渠道众多,学生能够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获得丰富素材信息,但是围绕什么样的主题展开素材搜集呢?这是学生普遍感觉迷茫的地方。教师要从习作立意角度做出指导,让学生先有立意后做素材搜集,这样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习作信息。
如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教师事前做出任务布设,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展开观察活动,选择一些带有个性特点的人展开重点观察,说说这些人有哪些特点,还要具体分析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与其职业有什么的联系。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做观察介绍。如:公交车司机,驾驶技术非常娴熟,不仅要避让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还要关注公交车内部的情况,可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是“神奇”的人。再如:公园中锻炼的老爷爷,个个都身手不凡,单杠玩得像专业体操运动员,这肯定是长久锻炼的结果。教师针对学生介绍情况做立意指导:这些不同寻常的人,其实都是最平凡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突出的表现呢?其背后付出多少努力是可想而知的,要从这些角度做思考,写出平凡人的不平凡精神。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结合积累的观察素材展开习作构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组织学生做观察经历介绍,从精神方面做立意设计,给学生提供习作启示,确保习作能够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设计,学生从中获得更多学习启示。
2.寻找立意起点
寻求立意起点,教师要做出更多教学探索,因为学生学力基础较低,对习作立意缺少系统认知,教师要做出针对性指导,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针对性做出提示,让学生顺利找到立意起点,这对培养学生立意意识有重要辅助作用。
学生对习作写实性特点比较有感觉,教师抓住这个角度做立意引导,其训练效果会更为显著。如《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师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角度做研究,然后鼓励学生做延伸思考,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现实案例,通过展示独特的生活经历,表达鲜明的主题:真正长大了。学生开始搜集和展示,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起来。有学生介绍,回家之后,能够帮助妈妈做家务,受到妈妈的夸奖,感觉自己长大了,从这个角度做习作展示,表现自己理解家长的辛苦这个主题。教师给出肯定评价:做家务是最常见的事情,有时候可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我们都是家庭成员,自然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认知,这当然是成熟的表现。在师生交流对话中,学生逐渐找到习作立意角度,确保习作顺利展开。习作立意没有固定角度,教师鼓励学生从更多角度做思考,这样可以开发学生习作思维,也能够让学生感受习作的教育力量。习作不只是完成作业,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如果能够这样面对习作,习作训练将会带来更多成长力量。
二、本质发掘,在观察解读中求善
习作素材来源生活,学生有丰富生活观察经历,占有作文素材资源丰富,如何让学生对观察信息做优化处理,从素材中提炼积极意义,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珍视生活观察
学生习作素材来源生活,教师指导学生展开习作立意时,也要注意做好对接,让学生结合生活观察做立意思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小学学生思想不够深刻,对一些现实问题不能进行深度发掘,教师在立意指导时,要对学生接受实际做出客观评估,这样才能给出具体的辅助。
教师引导学生做习作立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基础。如《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教材中有不少提示和规划,教师先引导学生做深入阅读,然后给出习作指导:这篇作文带有想象的意味,我们不能随便去尝试探险,在具体设计时,要考虑生活现实,不能太随意,如果胡乱设想,这样的作文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探险故事编辑时,需要追求鲜明的目标,通过故事创编要表达什么样的积极主题,这是习作之前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做互动交流,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教师对学生习作操作情况做观察,对立意设计做评估,及时做出干预和指导。在这个习作设计过程中,教师先期做判断,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写作问题做提醒,组织学生做立意专题研究,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设计和组织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形成心灵冲击,其组织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2.确认立意设计
面对同一写作任务,学生会做出不同立意选择,这是最为正常的现象。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快速做出立意设计,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大多比较肤浅,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接受实际做启示,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在观察中找到解读起点,在思考中确定立意方向,在立意筛选中建立深刻认知。
习作立意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角度,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要对学生接受实际,以及认知基础做出客观判断,以提升教学指导的契合性。如《习作:读后感》,学生都写过读后感,对读后感设计套路比较清楚,但在立意方面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很多学生认为读后感就是对阅读文本做深入解读,或者是阅读赏析,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对阅读内容关注更多。其实,“读后感”重在“感”,要写出不一样的体验,对立意要求更高,教师需要从这个角度展开指导。如撰写《铁杵成针》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教师主要从寓意角度做引导: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太多可以解读的地方,作者要表达的道理是决心和毅力,不管干什么事情,唯有拥有坚韧的意志,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写这篇读后感,不要过多讲述这个故事细节,重点要阐释坚守和毅力的涵义,能够结合自身或者他人的例子,对这个观点做进一步支撑。学生根据教师指导顺利进入习作创造环节,找到正确的写作方向。
习作立意一直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做好方法研究,从不同角度做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这样才能确保习作立意顺利展开。一个有创意的习作立意,能够确立习作灵魂,而学生在立意设计方面存在诸多短板,教师需要有清晰认识,针对学生立意现实做出对应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到立意思考环节,在对比、筛选、联系、归结等思维操作中建立立意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