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价值及教学策略

【作者】 张 英

【机构】 (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语文是高中的核心课程,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教师要有效推进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的教育,既要明确其在学生成长中的教育价值、情感价值和德性价值、也要立足教材,积极探索传承革命文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策略
  为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助力。革命文化是对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深度发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对革命文化的更深一步研究发展,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其次,就语文学科而言,为研究高中语文教材使用提供新思路。教材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高中语文教材一经问世就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但当前鉴于时效性,对高中语文教材革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可为后续研究高中语文教材使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1、革命文化定义
  全面梳理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统筹兼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反映革命传统形成、发展的连续性、延展性、时代性。据《指南》表述,可明确革命文化产生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时间跨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特点为连续性、延展性和时代性。《课程标准》指出:“特别注意选择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更进一步明确革命文化产生主体以及时间跨度。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及《指南》《标准》,笔者认为: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统一,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
  2、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价值
  2.1革命文化选文教育中的知识价值
  21世纪以来,语文课程改革此起此伏,知识教育通常被人们认为“不仅难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性,反而可能由于教育方式不当,特别是考试指挥棒的不恰当运用,在不同程度上遮蔽了人的潜能,消解和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但是,新课改从未否定知识教育的重性。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的革命文化选文,知识教育依旧是语文课堂的关键。首先,在教授纪实类作品中,语文教师必然要向学生介绍新闻通讯、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文体知识。其次,在学习虚构类作品,老师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多个方面解读文本。最后,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关于革命英雄事迹的演讲、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活动,教师也会围绕中心主旨、遣词造句、语篇构筑等知识进行。因此,革命文化选文的教育不仅不会否定知识教育的作用,反而更加重视以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核心,聚焦革命文化主题,在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语文知识,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和指明学习路径,帮助学生达到单元学习目标。
  2.2革命文化选文教育中的情感价值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情感丰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引导学生认识那些心怀天下、勇于奉献的革命英雄,学习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英雄事迹,从中体悟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顽强奋斗、不卑不亢的革命精神,启迪学生以史为鉴、珍惜当下、居安思危、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达到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还能提炼革命文化传承的当代教育智慧。因此,教师灵活地教授革命文化选文,引导学生输入历史意识、确立人生坐标、规划人生方向,这对唤醒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真正成长为自由的、大写的、全面发展的人至关重要。
  2.3夯实核心素养,推进课程改革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与革命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看出,进行革命文化作品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高中阶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非常时期,也是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关键阶段。通过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汲取革命文化力量,保持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革命文化的喜欢,可以说这是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现实路径。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改革在继承和融合革命文化方面做出巨大努力,将革命文化上升到新高度,生动诠释了在高中阶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语文课程实施革命文化教育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
  3、革命文化选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3.1融入社会生活情境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们无法感受革命年代的战火,很难领悟革命烈士不畏艰难、舍身为国的爱国情怀。网络上关于革命事件的信息真假不一,学生对革命文化认同感低、兴趣缺乏。面对这一教学困境,教师要把革命文化选文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拉近革命文化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激(下转第36页)(上接第37页)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教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鲁迅等革命英雄人物时,教师可以创设课前写作任务、让学生选取身边的英雄人物展开写作,把学生带入各自不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平凡英雄的可贵品质。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心中的英雄人物的画像、推及到革命烈士的教学,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把个人的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有机融合,感受革命英雄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革命血性。
  3.2牢记时代使命,加强文化参与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特的价值,对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现当时代提倡文化交流,但“韩流、日系、崇洋媚外”等关键词屡见不鲜,这类文化和思想冲击着我国固有的优秀文化。新一代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新课标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课程目标”等板块也明确了学习任务:通过语文学习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祖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理解、认同、热爱、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提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作品作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伟大实践的产物,亦具有当代价值。其中有对黑恶势力及其丑恶行径的谴责、控诉、审判,有对人性的张扬与救赎,饱含着人性的本真与光辉,凝结了人性的情义与力量,是浸润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
  结束语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带领人民走过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也指引着中国的前进方向,并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接受革命文化教育是他们成长必走之路。语文课程以其独特性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理应承担起革命文化在中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熏陶和洗礼这一重任。
  参考文献:
  [1]彭金茹.部编版高中语文革命文化篇目教学策略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23.
  [2]王钊涵,李光杰.统编本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教学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3(03):38-40.
  [3]张阳阳.高中语文教学落实革命文化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