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高段预习有效性分析

【作者】 1.向 玲 2.饶 梅

【机构】 (1.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小学;2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五堵小学)


【正文】摘 要: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正确对待课前预习,并让其发挥应有的效果,这是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前预习从“鸡肋”变为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大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教学方法
  一、课前预习的现状
  教师的预习作业设计过于模式化甚至僵化,对预习方法的指导只是表面上的。在教授新课时,学生辛辛苦苦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学生费尽心思提出的疑惑也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解决。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方向及方法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学生逐渐对预习作业失去兴趣。对于必须完成的预习作业,很多学生采取了另类的方式,将课外教辅材料作为自己预习时的“参考”,直接将教辅材料中的各种答案搬到课本上,甚至在课堂中使用。然而,学生每当理解重点词句时,仅仅将预习本上的答案读一遍,合上本子后,他们又能记住多少呢?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能力,并使之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二、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
  1、因文设练,丰富预习作业的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有写景抒情的,有说明事理的,有介绍科普知识的,还有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课文,具体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预习的具体要求也应不同。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应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形式的丰富多样。除了朗读课文、画生词、理解词义等常规预习外,根据不同的文体,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预习作业。
  学习记叙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引导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感悟。学习说明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已学过的表格等形式,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对于说理性的文章,在高年级课文中比较多见,教师可以重点让学生寻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这个观点,并得出结论的。此外,还有一些优美的散文或诗歌类文章,可以以诵读为主,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让学生录下自己为课文配音的朗读,以感受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由扶到放,注重预习方法的引领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预习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重要性,并注重引领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语文课中,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就是每课的“预习提示”,它们从字词掌握、课文朗读或背诵、重点问题思考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在预习时,如果按照这些提示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通常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预习题,逐层深入且有章可循,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后能够自己设计预习题。预习题的内容包括:(1)朗读课文,查字典识字、理解字、词义、区别形近字等,不懂的词、句子可在下面着上问号,准备在课堂上发问;(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段意可直接写在书上;(3)运用不同方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找中心词、中心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学会积累,对课文中的佳词、佳句、佳段,可摘抄、熟读、背诵。除了这五项必做题外,还可以设计一两道符合文体特点的题目,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则不作强制性规定解答。
  预习开始时,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随着预习的熟练和知识的积累,提出的问题难度可以逐渐加大。通过预习,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向自学过渡。
  3、及时反馈,严把预习作业质量关
  学生的有效预习可以促进课堂上的学习。有些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过于随意,没有以教学为纲设计作业,导致学生辛辛苦苦做的预习作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不能让学生的预习成果流于形式。学生的预习成果得到教师的认可,他们才会保持预习的热情。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应从教学的重难点出发,兼顾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抽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做好反馈工作。同时,教师不仅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还应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为了提高班级整体的预习水平,可以适当开展一些预习的展览与评比,激发学生的预习主动性,让预习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三、小学语文课上预习案例分析
  1、教学目标:以《母鸡》一课为例,借助一些字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启发:播放一段有关母鸡的小视频,让学生观察母鸡的动作和神态,为后续预习做好铺垫。
  (2)预测猜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母鸡的特点,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理解框架。
  (3)朗读欣赏:由教师或学生朗读整篇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同时,鼓励学生聚精会神地倾听,体会课文的美感和意蕴。
  (4)关键词理解:选择课文中与“口”相关的字(咬、吵、嘎、啄、咕、吃、叫),让学生独立思考其含义和作用,并进行交流讨论。另外,选择拟人的词汇,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慢慢理解相关含义。
  (5)词汇拓展:挑选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语(颤、嘎),引导学生通过词根、词义和词汇等方式推测词义,并举一些相关的例子加深理解。
  (6)情感表达:针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和感受。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文中的母鸡有哪些人性化“举动”?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7)总结归纳:在预习结束前,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请学生回顾所学关键词、生词和情感表达,再次强调课文的主题和要点,并引导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或活动做好准备。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课前预习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才能使预习摆脱“鸡肋”的窘境,变成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