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素质教育

【作者】 张兴钰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十小学)


【正文】摘 要:创新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不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教学生学会知识是基础,教学生学会知识是关键,教学生创新知识是目的。当基础、关键、目的都达到要求时,创新教育才算初步成功。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开发潜能;培养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学生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以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提供自主学习时空,让学生独立学习。
  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时空,在40分钟内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做到这一点,老师确实较难。特别有人听课老师更不敢实践,担心时间不够用,课堂纪律难把握。在实践中,我认为不是每堂课需要这样做。像操作实践的课型,教师必须给予最大时空让学生独立学习。如我教圆锥体积计算的课中,将全班分成四组,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进行“倒沙”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活动参与面广,操作实验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但是所谓的课堂纪律差,40分钟时间不够用是客观存在的。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拨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共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人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求异,首先要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从同一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答案,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一种方法。如:“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 B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题目出示后,许多学生迅速列式:(60+50)×4=440(千米)。教师微笑不语。此时,有几位学生表示反对:“这题不能做”。不对,这道题的答案有三种可能。经过争论全班学生达成共识:两地距离可能大于440千米,可能小于440千米,可能正好是440千米。
  五、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更不是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士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课堂教学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