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点亮心灯,照亮人生

【作者】 李 慧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正文】

——高中生生涯规划辅导案例

  当前我国社会职业种类繁多,各大高校又陆续开设了一些新专业,出现了不少新名词,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再加上在新高考改革制度下,高校各专业对不同考试组合的报考有所限制,导致高中生对未来报考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十分迷茫,从而弱化了学习动机,进一步降低了学习效能,不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如何才能化解这一困境呢?笔者认为,教师因地制宜辅导高中生做好生涯规划是一条切实、有效、可行的路径。
  下边以笔者所带的物化地组合班学生小明(化名)为例,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高中生树立目标,以星火燎原的方式,全面激发学习潜力,最终实现人生理想。
  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小明,总成绩不是很理想,在班级中排名偏下,各科成绩中只有物理较好,其它基本上均是倒数。经过我几次深度访谈,发现小明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与班上同学相处不好,无人搭理,失去了存在感,进而一直梦想早点打工,离开令他“痛苦”的校园。
  了解到小明的真实情况后,作为班主任的我,觉得这个学生要是退学打工,实在可惜。因为他的物理成绩较好,说明智商还是很高的,当前总成绩有所下降,很有可能是他的学习动机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要做通他的思想工作,小明很有可能后来者居上。由于他一直有早点出去打工的想法,我就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口,作他的思想工作。我先与他一起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定量分析、职业对比、现场情景体验等不同方式,让他先行了解、体验早点打工的“坑”,最终让他自己得出当前继续在高中好好学习,争取考一个好大学好专业才是最佳方案,从而激发他的学习动机。接着我又通过一些技巧,树立他的学习信心,点燃了他的潜能,最终小明考上了一本的院校,家长,小明,学校都实现了共赢。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在小明逆袭中起了关键作用,具体引导方案如下:
  一、以定量的方式认识自我。根据舒伯(Donald E. Super)的生涯规划阶段理论,高中生正处于探索阶段的试探期(15岁至17岁),是由未成年到成年人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少年一方面认为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的人生有绝对的决定权,另一方面又对外在世界认识不清,这种内外夹击的矛盾让学生出现了焦虑、茫然无措的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心理健康和高考升学等。
  基于这一理论,对小明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让他先认识自己理想、认清自己实力。我先让小明填写个人价值观自我评估量表,其主要内容是测量我想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再列举自己的兴趣、能力、优势。通过价值观量表结果与自身实力的对比,小明发现,现在出去打工并不是他的理想,也不具备打工的实力,一直梦想打工只是对现阶段学习状态不满、及缺乏别人认同的逃避。厌学的真实原因是学习获得感差,自我价值得不到自己及周围人认同,从而想换个“赛道”,小明表示基本认同老师对他的判定,辍学打工的内心初步有所动摇。
  接着我又用WVI(Work Value Inventory)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小明进行测试,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内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二是外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三是外在报酬,共13个因素。在测量后,小明自己得出结论,继续上学的收益远比辍学打工收益大的多。由此可见,高三学生已经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味地说教、规劝,收效甚微,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通过填写量表,以定量的形式,容易让学生自己权衡利弊,做出理性选择。
  二、家校协同引导学生职业规划。家长的认知与配合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有很大的作用。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两支教育力量,加强两者的协作,有利于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也是如此。小明的父母均是公交车司机,都希望小明能够好好读书,有一个更好的前程。但是小明的父母对什么是好大学、好专业几乎是“两眼一抹黑”。鉴于此,我先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多次沟通,先给家长“扫盲”,让其了解院校专业等相关信息;接着,结合小明家庭的实际(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社会资本等)及小明的成绩及学习潜能,初步确定了小明现阶段能考上的大学以及适合他的专业,得到了家长的认同,这一目标的确定,家长信心大增,提升了父母对孩子的肯定与期望,小明随之认同感、存在感都有所提升。
  紧接着,就是要再次激发小明的学习动力。通过与家长一起谋划,利用对比法激发孩子,即让小明随父母(公交车司机)跟车实习三天,体会基层工作的艰辛,从而更加坚定了小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本次情境体验效果显著,小明学习上明显努力,学习成绩也稳步前进。
  三、以锻长板树立信心补短板。学习目标一旦明确,接下来树立信心就是关键。我计划通过先“锻长板”树立小明的信心,有了信心,补短板就容易了。那么“长板”在哪里呢?通过我多次观察,发现小明字写的很漂亮。因此,我有意安排小明负责班级板报,果然不负重望,板报得到全班同学的高度好评,小明喜笑颜开,信心陡增。接着,我发现小明物理底子扎实,在常规思维下,肯定是先重点补习考的差的科目,但我认为,针对小明这种信心不足、需要“存在感”支撑的同学,应以“锻长板”为核心,先鼓励他在物理科目上发力。由于他本身物理基础就好,在期末考试中,小明物理成绩提升很快,加上物理本身难度较大,小明取得成绩得到了同学们的刮目相看,他信心更足。而其它科目,在我没有说教的情况下,自然地也逐渐提升了。
  总得来看,生涯规划辅导改变了小明的航向,他收益满满。但笔者认为,制定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需要一定技巧的。结合本人实践,总结以下三条经验:(1)定量分析对比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只说大道理,学生通常听不进去,以量化得分进行对比,容易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简单明了;(2)家长的参与及情境体验更能打动人。家长比老师更容易劝说孩子,家庭的环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家校协同作战,效果更佳;(3)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可能通过“锻长板”先初步树立信心,达到“治标”效果,接着在点燃初步信心下,以“星火燎原”方式,“补短板”,最终达到“治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