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切点探寻
【作者】 曹晓惠
【机构】 (河北省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正文】 摘 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效路径。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有效设计,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有自身独特属性,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特点出发,在综合考量学生兴趣点、认知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设计,优化导学形式,找到课堂教学与二十大精神切点,为学生创造多重学习探知契机。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二十大精神;切点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各类高职院校要把握教学方向,加强理论武装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功用和价值,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教学中,因学生认知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状态以及对文本的认知自然存在差异。针对学生的独特性,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把握学情的前提下,找到教学切入点,给出最优化的教学引导,赢得思政教学主动权。
一、捕捉契机,进行精神融入
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强化教学计划性,提升课堂表现力和教学实效性。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优势。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何将其巧妙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习趣味性,拓展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有效探索。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将二十大精神以及相关内容融入思政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强化教材覆盖面和关涉维度,深化思政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引导过程中,当学生认知受阻或兴趣浓烈时,教师也可以进行话题转换,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话语,激活学生思维,让二十大思想理论悄悄在学生的脑中生根发芽。党的二十大相关内容理论层级较高,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进步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力极强。教师不妨抓住这一导学契机,充分利用好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展示二十大相关内容。如学习文本内容之前,教师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二十大报告中的一小段视频材料。学生对视频观看情有独钟,自然产生强烈观看热情。在观看中,学生对视频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探索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二、细致讲解,把握精神内涵
教学引导形式多样,讲解无疑是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谓讲解法是指教师针对教材上的内容,从自己的理解认知角度出发,给学生进行分析、说明论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又快又准的理解、掌握知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且理论性较强。单纯依靠学生的学习探知根本无法快速完成知识构建。与学生相比,教师的认知更加丰富,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更加。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进行备课,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组织作用,对相关内容展开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快速触摸二十大中精髓,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认知网。
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有效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显现需要教师的讲解分析。讲解方法运用得当,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讲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充分解读,有了精准的理解把握,才能将其精化展现出来,形成讲解框架,帮助学生触碰精神核心。党的二十大精神涉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内容。学生对这些理论内容缺乏认知。教师抓住一个点,对相关知识展开系统梳理和构建,让学生对某一概念有更精准、更清晰的把握。教师的讲解细腻深刻,学生的学习自然更上一层楼。讲解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作为支撑,并不是单纯依靠语言表达就可以的。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抓住学生的直观感知力,将思维导图呈现与知识讲解相融合。思维导图本身极具吸引力,它能将知识条理清晰的展示出来,调动学生感官。在思维导图的助力下,教师对知识展开细致讲解分析,学习活动向着纵横维度延伸。
三、多元互动,促进精神入心
聆听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单纯的聆听根本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才会真正凸显。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在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走进一种极端,陷入死记硬背的窠臼之中。这样的教学形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定是给学生营造宽松学习氛围,以开放的形式和姿态让学生深入文本中,对相关知识展开精细剖析。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触发,学习探知主动性,思维层级自然上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从思想深处激发学生。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更深刻的感知。高职学生对二十大精神既陌生有熟悉,为了不断健全大思政教育体系,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理论知识,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平台,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材料等。当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基本把握后,教师借助诵读、宣讲等方式,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多元互动中,课堂教学大门完全被打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生内心深入。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让广大青年学子了解国计民生、回应时代召唤、践行青年担当,让思政工作更好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品格熏陶。同时要用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的契机,培育一大批新时代的“大思政”工作者。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找准切点。所谓切点就是融合点。党的二十大绘制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这些崭新的观点、论断,教师要进行详细解读,找准教与学的衔接点,以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引导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知思维,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高职学生内心深处,建立完善认知,全面升级他们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峻宜.挖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素材的关键与路径[J].学周刊,2023(23):3-4 .
[2]张蓉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思考[J].才智,2023(19):9-12.
[3]王明珠.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优化探赜[J].成才之路,2022(10):4-6.
本文系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市教育局的立项课题《凝心聚力学习精神 引导激发青年力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0361)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二十大精神;切点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各类高职院校要把握教学方向,加强理论武装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功用和价值,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教学中,因学生认知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状态以及对文本的认知自然存在差异。针对学生的独特性,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把握学情的前提下,找到教学切入点,给出最优化的教学引导,赢得思政教学主动权。
一、捕捉契机,进行精神融入
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强化教学计划性,提升课堂表现力和教学实效性。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优势。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何将其巧妙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习趣味性,拓展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有效探索。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将二十大精神以及相关内容融入思政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强化教材覆盖面和关涉维度,深化思政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引导过程中,当学生认知受阻或兴趣浓烈时,教师也可以进行话题转换,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话语,激活学生思维,让二十大思想理论悄悄在学生的脑中生根发芽。党的二十大相关内容理论层级较高,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进步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伊始,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力极强。教师不妨抓住这一导学契机,充分利用好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展示二十大相关内容。如学习文本内容之前,教师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二十大报告中的一小段视频材料。学生对视频观看情有独钟,自然产生强烈观看热情。在观看中,学生对视频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和把握,探索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二、细致讲解,把握精神内涵
教学引导形式多样,讲解无疑是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谓讲解法是指教师针对教材上的内容,从自己的理解认知角度出发,给学生进行分析、说明论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又快又准的理解、掌握知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且理论性较强。单纯依靠学生的学习探知根本无法快速完成知识构建。与学生相比,教师的认知更加丰富,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更加。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进行备课,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组织作用,对相关内容展开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快速触摸二十大中精髓,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认知网。
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有效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显现需要教师的讲解分析。讲解方法运用得当,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讲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充分解读,有了精准的理解把握,才能将其精化展现出来,形成讲解框架,帮助学生触碰精神核心。党的二十大精神涉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内容。学生对这些理论内容缺乏认知。教师抓住一个点,对相关知识展开系统梳理和构建,让学生对某一概念有更精准、更清晰的把握。教师的讲解细腻深刻,学生的学习自然更上一层楼。讲解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作为支撑,并不是单纯依靠语言表达就可以的。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抓住学生的直观感知力,将思维导图呈现与知识讲解相融合。思维导图本身极具吸引力,它能将知识条理清晰的展示出来,调动学生感官。在思维导图的助力下,教师对知识展开细致讲解分析,学习活动向着纵横维度延伸。
三、多元互动,促进精神入心
聆听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单纯的聆听根本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才会真正凸显。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在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走进一种极端,陷入死记硬背的窠臼之中。这样的教学形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定是给学生营造宽松学习氛围,以开放的形式和姿态让学生深入文本中,对相关知识展开精细剖析。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触发,学习探知主动性,思维层级自然上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从思想深处激发学生。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更深刻的感知。高职学生对二十大精神既陌生有熟悉,为了不断健全大思政教育体系,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理论知识,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平台,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材料等。当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基本把握后,教师借助诵读、宣讲等方式,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多元互动中,课堂教学大门完全被打开,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生内心深入。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让广大青年学子了解国计民生、回应时代召唤、践行青年担当,让思政工作更好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品格熏陶。同时要用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的契机,培育一大批新时代的“大思政”工作者。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找准切点。所谓切点就是融合点。党的二十大绘制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这些崭新的观点、论断,教师要进行详细解读,找准教与学的衔接点,以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引导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知思维,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高职学生内心深处,建立完善认知,全面升级他们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峻宜.挖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素材的关键与路径[J].学周刊,2023(23):3-4 .
[2]张蓉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思考[J].才智,2023(19):9-12.
[3]王明珠.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优化探赜[J].成才之路,2022(10):4-6.
本文系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市教育局的立项课题《凝心聚力学习精神 引导激发青年力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036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