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深度学习的数学结构化课堂构建
【作者】 陈 峰
【机构】 (河北省赵县前大章乡四德学校)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中展开结构化教学,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引领学生展开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学习。教师要注重数学教学中的元素整合、有效联结、循环递进,利用多维度的结构化教学手段,适应学生数学认知经验,助力学生数学知识自主建构,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知识元素具有碎片化呈现的特点,教师运用结构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连点成线”,深化学生数学认知理解,促使学生建构更加全面的数学认知体系。教师要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找到数学知识元素的联系点,做到前有铺垫、后有延伸,打造结构化数学课堂。
一、元素整合,适应认知经验
教师立足小学生独特的心理认知特点,加强数学元素的系统整合,保持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教学连续性,引领学生循序渐进的探索数学知识,展开深度学习。
1.内容整合,勾连已有认知
现行统编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与学生阶段性的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在不同学段呈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有着明显的层次性。教师加强课堂教学内容整合,勾连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经验,启发学生从更深层次展开新知探究,为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发生搭建思维立足点,提高学生数学迁移学习能力。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单元教学中,小数的乘法运算法则与整数乘法基本相同,教师可以把小数乘法看作乘法运算的深化教学,以整数乘法为切点创设旧知情境,引导学生整理整数乘法运算中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再将小数乘法运算作为探究学习课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点,推动学生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课堂最后,教师继续关联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知识元素,打造承上启下的数学结构化课堂。
2.方法整合,顺应学习习惯
图形转化思想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习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中,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把图形裁剪、拼接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的。教师整合数学方法,在“梯形的面积”小节教学时,引领学生回顾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把上一节的数学学习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推导过程中,既能强化学生对图形转化思想方法的认知印象,彰显数学思想的重要学习地位,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数学活动的思维切入点,极大的提高了课时教学效率。
二、有效联结,助力自主建构
教师以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间的有效联结,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得到更加丰富的数学感性认知,由点带面的贯通数学知识体系。
1.多元表征,丰富感性认知
数学知识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教师要加快课堂教学模式革新,引入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辅助教学,组织学生结合课堂学习的所想所得,采取多种方式合理的表征数学知识,启发学生从这些直观的感性认知中,建立丰富的数学认知表象,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特点时,教师设计开放性的数学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表现长方体和正方体。这种开放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充分激活,想出了用双手来回比划,动作表征的方法;在草稿纸上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图示表征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进行数学说理,语言表征的方法……多元表征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丰富的认知素材支持,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认知表象也变得更加清晰。
2.由点带面,贯通知识体系
结构化教学是为了改善数学知识教学碎片化服务的。教师用整体关联的教学方式设计课堂活动,以数学核心概念为主线,梳理教材中零散呈现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点串连成数学“知识线”,进而编织成数学“知识网”,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贯通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要紧抓课堂教学内容一切具有关联性的教学媒介,重新整合课堂内容,按照系统化教学思路,引领学生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联系桥梁。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研究中,教师可以贯通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数学知识内容,组织学生类比三者运算时的共同点,凸显加法运算需要对相同计数单位进行运算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加法系统的运算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和应用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运算规律。
三、循环递进,推进能力发展
结构化教学是个循环递进的过程,教师关注数学知识深入解读的同时,还要做好数学文化渗透和必要的课堂追问,拓宽结构化教学维度,推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1.文化渗透,开拓数学视野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有意识的挖掘一些与数学概念知识相关的数学史料,向学生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全方位的认知数学知识。在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圆周率对研究圆的数学意义,只是简单记住圆周率的近似数是3.14,直接套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我国古代《周髀算经》得出的“周三径一”的结论,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祖冲之先于世界近千年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圆周率值的伟大成就。揭示圆周率探索过程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2.适时追问,提升思维品质
结构化课堂中展开适时追问,可以把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引向更深层次,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维度,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设置追问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成果,保持数学问题难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深化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印象,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例如,结束了“圆的认识”新知内容授课后,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圆形物品。根据学生回答出的车轮、井盖等答案,展开进一步的追问,为什么这些物品要设计成圆形,设计成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严重后果。这些追问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解题热情高涨,从圆的直径相等、半径相等、可以稳定滚动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的结构化教学是实现数学知识本质回归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序性、逻辑性、系统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形成结构化教学思维,加强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深度学习效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龙.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教师,2021(06):78-80.
[2]范小平.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22(02):33-35.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知识元素具有碎片化呈现的特点,教师运用结构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连点成线”,深化学生数学认知理解,促使学生建构更加全面的数学认知体系。教师要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找到数学知识元素的联系点,做到前有铺垫、后有延伸,打造结构化数学课堂。
一、元素整合,适应认知经验
教师立足小学生独特的心理认知特点,加强数学元素的系统整合,保持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教学连续性,引领学生循序渐进的探索数学知识,展开深度学习。
1.内容整合,勾连已有认知
现行统编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与学生阶段性的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在不同学段呈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有着明显的层次性。教师加强课堂教学内容整合,勾连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经验,启发学生从更深层次展开新知探究,为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发生搭建思维立足点,提高学生数学迁移学习能力。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单元教学中,小数的乘法运算法则与整数乘法基本相同,教师可以把小数乘法看作乘法运算的深化教学,以整数乘法为切点创设旧知情境,引导学生整理整数乘法运算中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再将小数乘法运算作为探究学习课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点,推动学生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课堂最后,教师继续关联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知识元素,打造承上启下的数学结构化课堂。
2.方法整合,顺应学习习惯
图形转化思想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习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中,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都是把图形裁剪、拼接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的。教师整合数学方法,在“梯形的面积”小节教学时,引领学生回顾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把上一节的数学学习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推导过程中,既能强化学生对图形转化思想方法的认知印象,彰显数学思想的重要学习地位,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数学活动的思维切入点,极大的提高了课时教学效率。
二、有效联结,助力自主建构
教师以灵活多变的课堂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间的有效联结,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得到更加丰富的数学感性认知,由点带面的贯通数学知识体系。
1.多元表征,丰富感性认知
数学知识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教师要加快课堂教学模式革新,引入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辅助教学,组织学生结合课堂学习的所想所得,采取多种方式合理的表征数学知识,启发学生从这些直观的感性认知中,建立丰富的数学认知表象,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特点时,教师设计开放性的数学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表现长方体和正方体。这种开放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充分激活,想出了用双手来回比划,动作表征的方法;在草稿纸上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图示表征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进行数学说理,语言表征的方法……多元表征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丰富的认知素材支持,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认知表象也变得更加清晰。
2.由点带面,贯通知识体系
结构化教学是为了改善数学知识教学碎片化服务的。教师用整体关联的教学方式设计课堂活动,以数学核心概念为主线,梳理教材中零散呈现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点串连成数学“知识线”,进而编织成数学“知识网”,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贯通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要紧抓课堂教学内容一切具有关联性的教学媒介,重新整合课堂内容,按照系统化教学思路,引领学生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联系桥梁。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研究中,教师可以贯通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数学知识内容,组织学生类比三者运算时的共同点,凸显加法运算需要对相同计数单位进行运算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加法系统的运算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和应用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运算规律。
三、循环递进,推进能力发展
结构化教学是个循环递进的过程,教师关注数学知识深入解读的同时,还要做好数学文化渗透和必要的课堂追问,拓宽结构化教学维度,推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1.文化渗透,开拓数学视野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有意识的挖掘一些与数学概念知识相关的数学史料,向学生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全方位的认知数学知识。在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相关知识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圆周率对研究圆的数学意义,只是简单记住圆周率的近似数是3.14,直接套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我国古代《周髀算经》得出的“周三径一”的结论,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祖冲之先于世界近千年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圆周率值的伟大成就。揭示圆周率探索过程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2.适时追问,提升思维品质
结构化课堂中展开适时追问,可以把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引向更深层次,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维度,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设置追问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成果,保持数学问题难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深化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印象,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例如,结束了“圆的认识”新知内容授课后,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圆形物品。根据学生回答出的车轮、井盖等答案,展开进一步的追问,为什么这些物品要设计成圆形,设计成其他形状会出现什么严重后果。这些追问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解题热情高涨,从圆的直径相等、半径相等、可以稳定滚动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的结构化教学是实现数学知识本质回归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有序性、逻辑性、系统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形成结构化教学思维,加强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深度学习效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龙.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教师,2021(06):78-80.
[2]范小平.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22(0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