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音准能力的有效对策分析
【作者】 何卓莹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
【正文】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以潜移默化方式来发挥音乐“以美育人”的价值。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声音表现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音准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审美能力。基于此,文章以班级合唱教学为例,深入分析其中的小学生音准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小学生音乐能力水平,以供相关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班级合唱;音准能力;有效对策
班级合唱教学是以一个个班级为单位,结合课本教材内容,由教师指挥学生们一同进行唱歌训练,使其体验到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对于小学生音乐要求较高,若是达不到相关要求,也就难以保障班级合唱水平。为此,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小学生音准能力上,多措并举,解决学生们的音准问题,切实提升班级合唱水平。
一、小学音乐合唱中的常见音准问题
(一)音准概念不扎实
由于小学生处于较低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导致其自主学习意识不足,音乐基础方面薄弱,听辨音乐能力有限,如果在聆听或歌唱过程中出现音准问题,其仅依靠自身能力也难以发现问题,长此以往没有得到纠正,便会影响音准概念。同时,新课标改革中强调了音乐审美的重要性,要求其应发挥音乐“美育育人”价值作用,很多一线教师接受完相关理论指导后,逐步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小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更多地在合唱教学中融入此部分内容,却忽视了“双基”的训练,致使小学生音准概念不扎实。
(二)演唱技巧不具备
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倘若小学生没有掌握演唱技巧,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声音,加之其在学前教育中很少接触专业的歌唱训练,所以在合唱表演中就容易出现音准问题。同时,每个学生对合唱看法是不一致的,有些学生认为大声歌唱是好的,在实际合唱训练中便会扯破嗓子地喊,经常出现“大白嗓”式的喊唱,不仅难以帮助小学生精准把握音准,还容易损伤小学生尚未成熟的声带,更是无法体验了音乐的美感。
(三)唱歌姿势不正确
唱歌表演是讲究身体内在机能的协调运动,如高声部时的腰部肌肉、肺部气息等,具有正确的唱歌姿势,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精准地发音,反之,不正确的唱歌姿势则会导致人体内的气息被破坏,造成气息的不均衡、喉咙部位更加闭塞,严重影响小学生们的音准。而班级合唱教学中,很多小学生是以“娱乐课”方式来上,身体表态更加放松,难以保证有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加之家庭教育环节中缺失音乐教育,未曾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最终影响小学生喉咙发育,也就难以产生胸腔共鸣、鼻腔共鸣。
二、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音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实施分阶段教学法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自身的音乐领悟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各阶段特点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面对初步接触音乐的小学生,采取以聆听音乐作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音高教学,可以引用《孤独的牧羊人》这首作品,利用“七个跳跃的音符”将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音符,能够完成听音辨别音高的任务,逐步让小学生理解由浅入深,更加透彻地了解音高、音准。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小学生已初步掌握音准、音高基础,教师便要侧向于增四度、纯四五的跳跃音准掌握,如低声部时利用柯达伊手势法,配合上旋律线条强调,帮助其更加直观地感受声调高低走势,更好地掌握音高、音准。第三阶段:鉴于此阶段学生已拥有一定音乐基础知识且形成体系,加之小学生发声间的相互影响,所以要在合唱教学中适当调整歌曲难易度,找出其中的音准问题并加以解决,避免班级合唱中频繁跑调现象的发生,让小学生在合唱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增添气息训练环节
针对小学生身体发育尚未完成,气息时浅时深,唱歌时不讲究发声技巧便急于张口,导致发音不准、歌唱跑调的同时,有损声带发育,所以教师要在班级合唱教学前,引领学生一同训练发声技巧。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或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出优美和谐的大自然环境,让学生闭眼深呼吸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在这一呼一吸中掌握呼吸方法;或是利用“吸气吐丝”与“花香吸气”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小学生维持时长来锻炼气息。让学生逐渐在一呼一吸中学会唱歌时的气息调节,慢慢带出其他音节,逐步掌握发声技巧,自然而然能够唱准音节、音高,在今后班级合唱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形成良好聆听习惯
有效聆听可以加深小学生对音准和旋律的把控。在学习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如歌曲的速度、力度、节拍等要素,歌曲的重点乐句、高潮部分,或是加入富有趣味性的小律动等,有效控制问题难度,在调动学生主动聆听的同时,又能让学生自主探寻问题、解决问题。
(四)完善音准训练模式
第一,教师要在合唱教学前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歌唱姿势,促进小学生身体内在机能的协调运动、各个器官的高效配合。例如,歌唱时双腿稍稍分开,身体笔直有弹性,身体重心倾向前脚掌;胸部适度抬高,肩膀不能耸起,两臂自然垂直,腹部臀部微微上提;头部放正位置,面部放松,双眼平视前方,下颚回收,颈部肌肉保持松弛。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对不良站姿及时纠正,有利于提高学生音准能力。第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有着自己的方言,小学生很容易在上课中将方言带入,所以教师要纠正小学生的地方方言,推广普通话,进一步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规范学生发出声音方式,帮助学生找准发音部位,将歌曲的词句唱得清晰准确,最大限度上提升其音准能力。
综上所述,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音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决定了最终合唱表演效果,而音准教学与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有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训练。通过实施分阶段教学法,增添气息训练环节,形成良好聆听习惯,完善音准训练模式,培养小学生自信心,切实提升小学生音准能力,实现“美育育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宁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音准的有效路径探析[J].中外交流,2021,28(3):731-732.
[2]马琼.让音乐课堂里流淌出he韵之声——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音准的有效策略[J].艺术评鉴,2019(19):124-125.
[3]徐蔚茹.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准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11):1236.
关键词:班级合唱;音准能力;有效对策
班级合唱教学是以一个个班级为单位,结合课本教材内容,由教师指挥学生们一同进行唱歌训练,使其体验到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对于小学生音乐要求较高,若是达不到相关要求,也就难以保障班级合唱水平。为此,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小学生音准能力上,多措并举,解决学生们的音准问题,切实提升班级合唱水平。
一、小学音乐合唱中的常见音准问题
(一)音准概念不扎实
由于小学生处于较低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导致其自主学习意识不足,音乐基础方面薄弱,听辨音乐能力有限,如果在聆听或歌唱过程中出现音准问题,其仅依靠自身能力也难以发现问题,长此以往没有得到纠正,便会影响音准概念。同时,新课标改革中强调了音乐审美的重要性,要求其应发挥音乐“美育育人”价值作用,很多一线教师接受完相关理论指导后,逐步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小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更多地在合唱教学中融入此部分内容,却忽视了“双基”的训练,致使小学生音准概念不扎实。
(二)演唱技巧不具备
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倘若小学生没有掌握演唱技巧,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声音,加之其在学前教育中很少接触专业的歌唱训练,所以在合唱表演中就容易出现音准问题。同时,每个学生对合唱看法是不一致的,有些学生认为大声歌唱是好的,在实际合唱训练中便会扯破嗓子地喊,经常出现“大白嗓”式的喊唱,不仅难以帮助小学生精准把握音准,还容易损伤小学生尚未成熟的声带,更是无法体验了音乐的美感。
(三)唱歌姿势不正确
唱歌表演是讲究身体内在机能的协调运动,如高声部时的腰部肌肉、肺部气息等,具有正确的唱歌姿势,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精准地发音,反之,不正确的唱歌姿势则会导致人体内的气息被破坏,造成气息的不均衡、喉咙部位更加闭塞,严重影响小学生们的音准。而班级合唱教学中,很多小学生是以“娱乐课”方式来上,身体表态更加放松,难以保证有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加之家庭教育环节中缺失音乐教育,未曾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最终影响小学生喉咙发育,也就难以产生胸腔共鸣、鼻腔共鸣。
二、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音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实施分阶段教学法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自身的音乐领悟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各阶段特点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是面对初步接触音乐的小学生,采取以聆听音乐作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音高教学,可以引用《孤独的牧羊人》这首作品,利用“七个跳跃的音符”将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音符,能够完成听音辨别音高的任务,逐步让小学生理解由浅入深,更加透彻地了解音高、音准。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小学生已初步掌握音准、音高基础,教师便要侧向于增四度、纯四五的跳跃音准掌握,如低声部时利用柯达伊手势法,配合上旋律线条强调,帮助其更加直观地感受声调高低走势,更好地掌握音高、音准。第三阶段:鉴于此阶段学生已拥有一定音乐基础知识且形成体系,加之小学生发声间的相互影响,所以要在合唱教学中适当调整歌曲难易度,找出其中的音准问题并加以解决,避免班级合唱中频繁跑调现象的发生,让小学生在合唱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增添气息训练环节
针对小学生身体发育尚未完成,气息时浅时深,唱歌时不讲究发声技巧便急于张口,导致发音不准、歌唱跑调的同时,有损声带发育,所以教师要在班级合唱教学前,引领学生一同训练发声技巧。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或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出优美和谐的大自然环境,让学生闭眼深呼吸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在这一呼一吸中掌握呼吸方法;或是利用“吸气吐丝”与“花香吸气”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小学生维持时长来锻炼气息。让学生逐渐在一呼一吸中学会唱歌时的气息调节,慢慢带出其他音节,逐步掌握发声技巧,自然而然能够唱准音节、音高,在今后班级合唱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形成良好聆听习惯
有效聆听可以加深小学生对音准和旋律的把控。在学习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如歌曲的速度、力度、节拍等要素,歌曲的重点乐句、高潮部分,或是加入富有趣味性的小律动等,有效控制问题难度,在调动学生主动聆听的同时,又能让学生自主探寻问题、解决问题。
(四)完善音准训练模式
第一,教师要在合唱教学前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歌唱姿势,促进小学生身体内在机能的协调运动、各个器官的高效配合。例如,歌唱时双腿稍稍分开,身体笔直有弹性,身体重心倾向前脚掌;胸部适度抬高,肩膀不能耸起,两臂自然垂直,腹部臀部微微上提;头部放正位置,面部放松,双眼平视前方,下颚回收,颈部肌肉保持松弛。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对不良站姿及时纠正,有利于提高学生音准能力。第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有着自己的方言,小学生很容易在上课中将方言带入,所以教师要纠正小学生的地方方言,推广普通话,进一步加强咬字和吐字训练,规范学生发出声音方式,帮助学生找准发音部位,将歌曲的词句唱得清晰准确,最大限度上提升其音准能力。
综上所述,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音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决定了最终合唱表演效果,而音准教学与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有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训练。通过实施分阶段教学法,增添气息训练环节,形成良好聆听习惯,完善音准训练模式,培养小学生自信心,切实提升小学生音准能力,实现“美育育人”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宁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音准的有效路径探析[J].中外交流,2021,28(3):731-732.
[2]马琼.让音乐课堂里流淌出he韵之声——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音准的有效策略[J].艺术评鉴,2019(19):124-125.
[3]徐蔚茹.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准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1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