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饶碧兰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教育是立国之本(陶行知)。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内的一股清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小古文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久弥新,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开展小古文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古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方法分析
小古文的意思是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提及语文核心素养,必定绕不开小古文这一话题。小古文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有益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水平。
一、基于鉴赏视角的小古文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信息技术能活跃课堂气氛。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契合,能赋予文字更多生机,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与文字结合,让教学更具魅力,在对应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文字的妙处,比如:《守株待兔》(韩非子)这则古诗对小学生并不陌生,当大家面对这则小古文时,会或多或少存在“轻敌”的问题。但在诵读过程中,文章朗朗上口,并能感受到汉字在文言文中“与众不同”,“株”意思是树桩;“折”意思是折断;“冀”意思是希望。可以说,古文中的字词是非常精炼的,与现代汉语有显著的不同。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先朗读一遍该文,然后播放趣味性十足的小视频。借助故事情节和农夫的表情、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在哄堂大笑间,能够更好地理解全文。这对于背诵文章,乃至记住生字,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均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我们谈一下比较阅读教学法。将内容接近或者形式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在欣赏和对比时,能够区别出不同的写作特点,激活读者的思维,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以《司马光》一课为例,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但这篇小古文却干练至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仅仅用了三十个字,就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最后的结果勾勒得非常清楚。相比现代文的铺垫、渲染、描述,简洁得似乎不近人情。为此,我们应该从关键词入手,在对比中体会小古文的妙处,便能降低学习难度。
慢慢地,小学生会发现小古文不仅寓意深刻,还趣味十足。学习这类题材的文章,不仅能欣赏到文言文的特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需要适当创设情境,借助这种暗示引起学生共鸣。通过长期训练和培养,小学生在学习小古文时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意思,甚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基于读写的古文教学方法分析
有关朗读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说法,1~6年级学生应该熟练朗读课文,借助情感体悟文字之美,强化个人记忆。小古文言简意赅,简练至极,小学生更应该反复阅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能陶冶学生情操,点燃他们的思想火花。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动画内容,更能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本身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是没有交集的,正是因为“琴”,两个人才成了挚友,及至钟子期死去,俞伯牙失去知音才摔碎古琴,谱写了人间特殊的情谊。俞伯牙用“终身不复鼓琴”来回应逝去的故人,这是何等的情谊,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
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要求学生吐字清晰,按照相应的层次进行朗读,慢慢感受文字传递的情感。在朗读到“弦”时,个别学生会读成“xuan”音,此时要及时进行纠正。涉及停顿,教师需要根据个人经验,解释语句的难点,比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就需要明确指出断句位置。“句读”在古代就是一种技巧,即便后人加注标点符号,也应该从断句和语气上有相应的节点,尤其是“乎”“焉”“哉”等语气词。如果学生能够懂得每句话的含义,断句朗读也就很简单了。
有关小古文的韵律,教师应该先进行范读,通过断句和语气的强弱,展现出古风气息,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古文教学策略
这里,我们再次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学习小古文是比较枯燥的,远不及现代文通俗易懂。究其原因,小学生不理解古汉语的语境,学习小古文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同时,有关小古文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应用方法和使用频率都有所差异。如果陷入“老师讲”“学生听”的循环中,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小学生就会感到非常被动。为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心理特征,根据学情开展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第一,我们要将生活经验与古代文化结合起来。虽然小古文与学生生活存在巨大的鸿沟,古人的写作习惯和生活习惯与当代不同,但借助猜测、推理、辩论、经验等方法,我们还是能和古人“近距离”接触的,仍然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文中涉及的太山、江河、古琴、知音、高山流水等与我们并不遥远,这些自然元素与文化传承都是学习古文的“落足点”,如果能够和学生共同分享这些文化元素,感受小古文带来的生命力,必定能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古文萃取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古文的特点与学情,针对小古文教学进行创新。在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要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提高语文文化教学质量。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古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方法分析
小古文的意思是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提及语文核心素养,必定绕不开小古文这一话题。小古文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有益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水平。
一、基于鉴赏视角的小古文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信息技术能活跃课堂气氛。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契合,能赋予文字更多生机,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与文字结合,让教学更具魅力,在对应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文字的妙处,比如:《守株待兔》(韩非子)这则古诗对小学生并不陌生,当大家面对这则小古文时,会或多或少存在“轻敌”的问题。但在诵读过程中,文章朗朗上口,并能感受到汉字在文言文中“与众不同”,“株”意思是树桩;“折”意思是折断;“冀”意思是希望。可以说,古文中的字词是非常精炼的,与现代汉语有显著的不同。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先朗读一遍该文,然后播放趣味性十足的小视频。借助故事情节和农夫的表情、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学生在哄堂大笑间,能够更好地理解全文。这对于背诵文章,乃至记住生字,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均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我们谈一下比较阅读教学法。将内容接近或者形式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在欣赏和对比时,能够区别出不同的写作特点,激活读者的思维,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以《司马光》一课为例,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但这篇小古文却干练至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仅仅用了三十个字,就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最后的结果勾勒得非常清楚。相比现代文的铺垫、渲染、描述,简洁得似乎不近人情。为此,我们应该从关键词入手,在对比中体会小古文的妙处,便能降低学习难度。
慢慢地,小学生会发现小古文不仅寓意深刻,还趣味十足。学习这类题材的文章,不仅能欣赏到文言文的特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需要适当创设情境,借助这种暗示引起学生共鸣。通过长期训练和培养,小学生在学习小古文时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意思,甚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基于读写的古文教学方法分析
有关朗读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说法,1~6年级学生应该熟练朗读课文,借助情感体悟文字之美,强化个人记忆。小古文言简意赅,简练至极,小学生更应该反复阅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能陶冶学生情操,点燃他们的思想火花。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动画内容,更能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本身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是没有交集的,正是因为“琴”,两个人才成了挚友,及至钟子期死去,俞伯牙失去知音才摔碎古琴,谱写了人间特殊的情谊。俞伯牙用“终身不复鼓琴”来回应逝去的故人,这是何等的情谊,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
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要求学生吐字清晰,按照相应的层次进行朗读,慢慢感受文字传递的情感。在朗读到“弦”时,个别学生会读成“xuan”音,此时要及时进行纠正。涉及停顿,教师需要根据个人经验,解释语句的难点,比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就需要明确指出断句位置。“句读”在古代就是一种技巧,即便后人加注标点符号,也应该从断句和语气上有相应的节点,尤其是“乎”“焉”“哉”等语气词。如果学生能够懂得每句话的含义,断句朗读也就很简单了。
有关小古文的韵律,教师应该先进行范读,通过断句和语气的强弱,展现出古风气息,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古文教学策略
这里,我们再次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学习小古文是比较枯燥的,远不及现代文通俗易懂。究其原因,小学生不理解古汉语的语境,学习小古文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同时,有关小古文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应用方法和使用频率都有所差异。如果陷入“老师讲”“学生听”的循环中,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小学生就会感到非常被动。为此,教师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心理特征,根据学情开展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第一,我们要将生活经验与古代文化结合起来。虽然小古文与学生生活存在巨大的鸿沟,古人的写作习惯和生活习惯与当代不同,但借助猜测、推理、辩论、经验等方法,我们还是能和古人“近距离”接触的,仍然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文中涉及的太山、江河、古琴、知音、高山流水等与我们并不遥远,这些自然元素与文化传承都是学习古文的“落足点”,如果能够和学生共同分享这些文化元素,感受小古文带来的生命力,必定能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古文萃取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古文的特点与学情,针对小古文教学进行创新。在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要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提高语文文化教学质量。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